“十三五”时期,我省冰箱、空调、洗衣机、彩电“四大件”总产量49870.3万台,比“十二五”时期增长21.7%,居全国第二位,安徽成为了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着眼智能家电(居)时代的新需求,3月23日,我省印发了《安徽省“十四五”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产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左右;“四大件”年产量保持全国领先;百亿元企业达10个以上;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左右、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左右;产业配套率达到70%以上;主要家电能效水平提升10%。形成产业布局趋于完善、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生态体系完整构建的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智能化、自主化、精品化打响“安徽家电”金字品牌
家电产业是我省传统优势产业之一,《规划》提出利用我省的基础和优势,积极探索智能家电(居)发展之路,推进家电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企业集聚,并形成了“10+1000”的“龙头+配套”产业体系。
在产业链方面,《规划》提出要实现家电产业链自主可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结合我省产业链和重点家电产品发展现状,在相关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补短板、强弱项。同时,产业链要实现强链、补链、延链,盯住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关键企业,着力吸引平台企业、龙头企业和企业总部落户。
伴随着5G物联网的迅猛发展,智能家居行业迈入了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市场体量,这无疑是一次发展的机遇。对此,《规划》提出打造全品类、多品种、高品质的智能家电(居)产品供给体系,打造智能家电应用生态。鼓励龙头企业构建家电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实现全价值、数字化运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健全品牌培育机制,完善品牌建设标准体系和评价体系,引导企业走品牌发展之路,推进“三品示范”和“工业精品”工程。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标准,鼓励家电企业不断提高市场营销、服务能力、资本运营、品牌输出等环节运作水平,增强品牌效应,着力打响“安徽家电”金字品牌。
新协同、新集群、新动能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规划》提出促进各类要素和*策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一批具有规模效应、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支持家电龙头企业加大在我省的技术研发、投资规模、品牌推广、产品更新等力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品牌资产、渠道资源、技术研发等优势与中小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配套关系,带动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发展。
“基地+集聚”,打造产业新集群。《规划》提出加快以合肥为主体、芜湖和滁州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家电制造基地建设。支持蚌埠、马鞍山、阜阳、六安、宣城等地为多节点的智能家电(居)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一批“大而优”、“小而专”智能家电(居)产业配套集群或产业园区,将安徽省打造成世界级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
《规划》提出建立智能家电(居)创新中心,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方面补短板,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家电产业链自主可控。同时,构建安徽省智能家电(居)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和智能家居产业研究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服务体系,综合运用*策、规划、标准、资金等多种手段,实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为企业提供人才、资金、*策等方面的赋能服务。
机制协调、资金支持、人才支撑打破产业壁垒
《规划》提出建立省市共同推进的协调机制,统筹谋划全省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的重大*策、重大工程专项,统筹协调全省智能家电(居)发展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推进行动计划的宣贯和实施。建立省*与头部企业定期会商机制,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信任、依靠和尊重企业家,发挥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上的重要作用,加强沟通协调,实时解决企业困难。
在*策支持方面,《规划》提出组建智能家电(居)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智能家电(居)产业支持*策,充分发挥现有财*资金和省产业发展基金的引导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智能家电(居)产业集群建设,对在本地具有自主研发的企业在人才引进、生产/研发设备升级、国产芯片软硬件研发、节能保鲜绿色等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与推广等方面进行财*支持。支持合肥、芜湖、滁州三市采取“一事一议”等*策措施,实施精准招商。
《规划》鼓励金融机构针对家电产业和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智能制造设备租赁和融资租赁业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家电企业挂牌上市融资。推动金融支持企业并购、重组、业务分拆。搭建覆盖银行信贷、融资担保、风险投资的完整投资体系,广泛吸纳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建立涵盖产业孵化、产业发展、产业并购、产业创新的投融资平台。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规划》提出建立智能家电人才需求目录,实施高端引智行动,大力培育优秀技能型人才。面向国内外引进领军型高精尖人才和工匠型技能型人才。鼓励省内高校开设家电相关专业,加大跨界融合型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支持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建设人才技能实训基地,培养家电发展亟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机构采取定向委培、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方式培育工程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