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四大领域之一,极具成长性和 带动性。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 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的迫切需求。为加快推动合肥 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根据《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 《安徽省现代医疗和医 药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 年) 》 《“健康合肥 2030”规 划纲要》 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合肥市认真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紧紧 围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和“ 中国制造 2025”试点示范城市 建设,充分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科研和创新优势,积
极培育、壮大生物医药产业,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稳步攀 升,产业布局日趋合理,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特色日益 明显,发展潜力巨大。
(一) 发展现状
1.产业初具规模。自 2016 年获批建设省级生物医药和高 端医疗器械战新基地以来,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先 后获批建设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 心和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园区。2020 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 69 家,营业收入 245 亿元。全产业链集聚企业 253 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 业 59 家。
2.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覆盖生物制品制造、化学药 品与原料药制造、现代中药与民族药制造、生物医药关键装 备与原辅料制造以及生物医药相关服务等产业领域。形成了 以安科生物、智飞龙科马、天麦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集 群; 以兆科药业、立方制药、贝克药业、先锋制药等为代表 的化学药品与原料药集群; 以华润神鹿、今越制药、康春堂 等为代表的现代中药集群; 以欧普康视、美亚光电、登特菲、 普尔德等为代表的医疗器械集群; 以中科普瑞昇、中盛溯源、 中科离子等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技术集群; 其中生物制药、医 疗器械主营业务收入占整个产业的 60%以上。
3.产业集聚加速形成。在培育一批本地龙头企业的同时, 引进了康正康仁、复星药业等国内知名企业。2020 年,全市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的生物企业有 37 户,其中前十强 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规上生物医药企业的 62% 。初步 形成了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以合肥经开区、安巢经开区、 肥东县、肥西县等为重点区域的发展格局。
4.产业创新能力大幅跃升。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
心,大基因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初步形成生物医药基础研 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拥有金域检测国家基因检测技 术应用示范中心、安科生物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及产品国家地 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兆科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 和省级创新平台 65 个。截至 2020 年底,全市生物医药企业 累计转化科技成果 540 余项,授权发明专利 390 余项,主持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130 多项,在研国家一类新药超 30 个。
5.部分领域优势初显。人用疫苗。在结核类、病毒类疫
苗研发、产业化上有较强实力,拥有多个在研品种。重组新 冠肺炎疫苗已获批紧急使用,是国内第五款获批使用的新冠 疫苗,也是国际上首个获批使用的重组新冠疫苗。结核 EC 杆菌,是国内首个用于结核杆菌感染和结核病诊断的生物 药。四价诺如病毒疫苗,是国际上获得临床许可价次最高的 诺如病毒疫苗。牙科 CT。研发出国内第一台 X 射线 口腔 CT 诊断机,打破了国外产品的长期垄断。产品涵盖 口腔颌面锥 形束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口腔曲面体层 X 射线机等,国内 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高。眼视光。拥有国内角膜塑形镜龙头企 业,生产规模全球领先,产业保持高速增长。卫生材料。是 国内重要的防护用品生产基地,防护服、隔离衣、医用 口罩 等领域已培育若干龙头企业,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
6.产业生态初步构建。合肥高新区省级生物医药和高端 医疗器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累计获得 3.95 亿元资金支持。 设立总规模 15 亿元的中安健康养老基金和总规模 10 亿元的 合肥巴特恩大健康产业基金。推出大湖名城*保贷、专利质 押贷、成长贷等系列重点金融产品,支持生物医药产业融资。 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中科大、安医大等 5 家高校共开设 生物医药相关专业(机构) 29 个,目前,合肥生物医药产业 链从业人数超过 1.2 万人,各类科研人员达 3000 人。
(二) 主要问题
与国内先发地区相比,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在产业规模、 产业配套、产业融合、创新能力、统筹布局等方面仍有较大 差距。
1.产业规模小,缺少辨识度。合肥生物医药产业已有一 定基础,但实力还比较薄弱,产值尚未达到全市战略性新兴 产业的 3% 。缺乏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90% 以上的生物医药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没有全国医药工业百强 企业。与已成功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的杭州、武汉、成都等 城市相比,产业缺乏辨识度,产业特色不明显。
2.产业链条不完善,缺乏配套。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 环保专项治理等约束性*策措施,限制了原料药、医药中间 体项目的落地。医疗器械检验中心资质不全,制约新产品上 市速度。医药安全评价平台、医疗器械设计配套企业不足。 缺乏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支持*策,产业支持力度不够。投资
基金数量少、规模不大,投资机构投资信心不足,企业融资 难。
3.产业间融合不够,创新转化能力有待提升。产业与现代 生物、先进制造、节能环保、工业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度不够, 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不足,产业技术成果转 化水平不高。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对接不充分,科研设 备和专业仪器共享度不高,集中力量联合攻关项目不多,不少 技术成果还停留在实验室中,工程化、产业化进程缓慢。
4.园区同质化发展,缺乏统筹布局。前期缺乏统筹规划,没有专业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现有园区环保、用能配套不完 善。除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外,其他县区企业较为分 散,产业集聚度不高,定位不明确,发展趋于同质化。
(三) 机遇与挑战
1.发展机遇。从国际看,近年来脑与神经科学、基因编 辑、合成生物学、干细胞领域、生物计算、精准医学等领域 基础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从化药向 生物制药时代跨越。2019 年全球前十名重磅品种中,生物制 药占 8 个,成为重磅药物的主力军。基因检测、细胞治疗、 生物 3D 打印、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快速发展,不断推动形 成新的医疗健康场景的形成,个性化医疗、精准医疗等新概 念不断涌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命发展的轨迹。另外, 全球销售额排名靠前的多款药物,专利将在近年过期,仿制 药和生物类似药有望迎来新机遇。从国内看,随着“健康中 国战略”持续推进、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人 口老龄化问题
日益突出以及“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观念 转变,国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药品审评审批程序,生 物医药产业蓬勃发展,部分领域在全球竞争中优势明显,产 业进入转型机遇期。生物医药产业正加速成为继信息技术产 业之后的又一新的主导产业,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 点。从长三角看,作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集群,持续 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产业协同联动不断加强,在研发与产业化、外包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2.面临挑战。从全球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含量高、发 展潜力大,对经济支撑作用明显,是各国构建未来科技与经 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和新兴 经济体纷纷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战略规划与部署,进 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给我国生物医药 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从国内看,疾病病谱的变化以及 药物*策的调控,临床终端格局从以抗感染类药物为主逐渐 向抗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用药转变。大部制改革重 塑生物医药行业监管格局,药品质量标准不断提升,倒逼我 国生物医药产业加速提档升级,向国际看齐。医保降费、环 保督查等*策,加速产业重新洗牌,一批研发实力不足,生 产水平低下的仿制药企业将面临淘汰。兼并重组已成为头部 企业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主要方式。当前, 国内仿制药领域进入快速“重组期” ,抗体领域布局进入发 展“加速期”, 细胞和基因治疗等新兴领域进入技术布局“高 峰期” 。从长三角来看,已形成以上海为核心,江苏、浙江 为两翼的生物医药创新先导区,产业集聚态势显著,重点园 区特色明显。其中,上海市聚焦抗体药物、细胞治疗、创新 化药、研发外包等领域,形成“聚焦张江、一核多点”发展 格局,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 综合实力强,已形成泰州、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苏 州、常州和无锡八大医药集聚地。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目前以杭州市为核心,宁波、台州、绍兴、湖州、金华多市联动 发展,产业聚焦在新型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生物技术制药 等领域。我省亳州现代中药、阜阳太和现代医药也在加速崛 起。以上区域,与我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形成激烈竞争态势。
专栏一 长三角地区重点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定位
主要园区 | 产业定位 |
上海张江 | 创新化药、抗体药物、细胞治疗等 |
苏州工业园区 | 新药创制、高端医药器械、IVD、基因技术、生物技术 |
泰州医药高新区 | 疫苗、诊断试剂及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型 |
连云港经开区 | 化学原料药与制剂、现代中药、医疗器械、药用包材 |
南京生物医药谷 | 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基因产业 |
昆山生物医药产业园 | 小核酸药物 |
杭州医药港 | 高端医疗器械、创新药 |
杭州高新区 | 智慧医疗、体外诊断 |
合肥高新区 | 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精准医疗、健康医疗与大数据 |
亳州 | 中药 |
太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 化学药、高端制剂、精准医疗 |
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的十九大精神,以*总*考察安 徽重要讲话和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的重
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落实省委、省*决策部署,按照 市委、市*勇当产业创新开路先锋,聚力建设新兴产业集 聚的产业名城目标要求,充分发挥省会区位资源优势,以推动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契机,聚焦生物制药等七 大领域,着力实施龙头企业培育等六大举措,重点突破一批 卡脖子技术,催生一批原创成果,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加快 将合肥市打造成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枢纽和研发高地。
(二) 总体思路
1.*引导,市场驱动。坚持*引导与市场驱动并重, 强化*在规划、指导、协调、监管、宣传等方面的职能,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 满足多层次、个性化市场需求。
2.平台支撑,创新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加快合肥离子 医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大基因中心、转化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形成符合合肥生物 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
3.产业融合,开发共享。顺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和产业 变革趋势,坚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原则,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促进医药、医疗、医保、现代装备等多业态融合发展。
4.市县联动,错位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优 化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充分调动各 县(市) 区、开发区的积极性,构建特色明显、优势互补、 合作共赢的错位发展新格局。
(三) 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目标。主动与上海、苏州等城市协同建设长 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争取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工程。生物医药产业链条进一步完善,产业格局进一步 优化,产业规模保持高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加大。 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力争突破1000亿元。
2.创新能力目标。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健全以企业 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实 现大中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规模以上生物 医药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 识产权的药械。创新药、改良型新药、高端仿制药、三类医 疗器械分别注册上市 5 个、10 个、30 个、15 个。
3.企业发展目标。招引和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 型企业,实施一批代表未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 目,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到 2025 年,企业绿色发展、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上 企业突破 400 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 50 亿元企业 5 家, 超亿元的研发服务外包企业 10 家。
三、重点领域
(一) 化学药。
图一 化学药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 原料药落地困难,现有原料药多从国外、 省外进 口。成药方面,创新能力不足,多为中低端仿制药, 质量参差不齐。发展重点: 力争在化学制药创新研发和产业 化上实现新突破。原料药领域: 完善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布局,引导原料药向高端化学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 的转变。化学新药领域: 针对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 尿病、精神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耐药菌感染、病毒感 染等疾病,重点支持新靶点、新机制小分子药物研发。仿制 药领域: 加快临床急需、新专利到期、市场潜力大药物的仿 制药开发,提高患者用药可及性。提高仿制药质量水平。持 续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重点结合仿制药质量 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提高 口服固体制剂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 水平。高端制剂领域: 围绕恶性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心 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治 需求,大力研制基于新机制、新靶点和新适应症的高端制剂 和新型辅料。产业技术上: 鼓励支持化学仿制药欧美日国际注册,推广缓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纳米递送、靶向 给药、预灌封等新型药物制剂技术。重点发展脂质体、脂微 球、纳米制剂、植入剂等新型注射给药系统,器官保存液、 重症免疫过激反应抑制系统等器官移植技术,开发儿童等特 殊人群使用剂型。
(二) 生物制药。
图二 生物制药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 在研品种多,有较强的研发实力,未来爆 发力强。重组新冠疫苗已获批紧急使用, 口服胰岛素在国内 启动Ⅲ期临床,重组人 HER2 单克隆抗体已经完成Ⅲ期临床 即将报产,CAR-T 新药靶向 CD19 自体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 输注剂等品种进入临床试验。除重组新冠疫苗,尚无重磅生 物制药上市,抗体药存在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抗体大规模 纯化、药物质量分析和质量保证三大瓶颈。疫苗领域,多价 疫苗、新型疫苗被国外垄断,血清蛋白培养基等关键原材料 高度依赖进 口。病毒疫苗生产中生物反应器、相关耗材被国外垄断。基因治疗领域,基因编辑核心技术 CRISPR/Cas9 被外企掌握。研发服务外包领域企业少,项目小。发展重点: 疫苗领域: 重点开发针对新型冠状肺炎、高致病性流感、结 核、诺如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等重大传染病的疫苗,加快 基因工程多联疫苗、十三价肺炎结合疫苗、宫颈癌疫苗、呼 吸道合胞病毒疫苗等临床急需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加强疫苗 管理,对现有疫苗进行技术升级和生产工艺优化,完善生产 过程质量关键节点控制,健全流通冷链追溯体系,保障疫苗 质量安全。抗体药物领域:重点开发针对肿瘤、免疫系统疾 病、心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抗体药物,加快免疫检查点 抗体药物、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等新型抗体实现产业化突破, 提高抗体药物的研发和制备水平。重组蛋白质领域: 针对糖 尿病、病毒感染、肿瘤等疾病,开发免疫原性低、稳定性好、 靶向性强、长效、生物利用度高的新产品。推动具有重大需 求的重组人白蛋白、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的产业化。核 酸药物和细胞治疗产品: 重点发展 RNA 干扰药物、基因治 疗药物以及干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细胞治疗产品,重点突破小 核酸药物递送系统、RNA 修饰技术、RNA 合成技术,实现 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免疫疗法(CAR-T)产品快速产业化。 产业化技术上: 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基因治疗相关 技术研究,突破微生物代谢调控与发酵优化等一批关键生物 技术; 提高抗体药物、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 研发和制备水平,加快临床急需的生物类似药和联合疫苗的 国产化。提高无血清无蛋白培养基、蛋白质分离纯化介质、稳定剂和保护剂等生产用重要原辅材料的生产水平。
(三) 现代中药。
图三 现代中药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中药材资源匮乏,产业基础薄弱,增长率 有限,新药批件较少,产品主要集中在传统的丸剂、片剂、 颗粒剂、散剂等 口服类剂型上。发展重点: 强化发展药物成 药生产环节,不断挖掘经典名方,加大以单方、验方、医院 制剂等为基础的中药新药研发和名优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 发力度。重点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妇 儿科疾病、消化科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的中药新药以及中成 药二次开发与产业化。积极培育现代中药研发技术等基础研 究环节,培育核心竞争力,培育中药制药装备,完善现代中 药制药产业链。开展中药质量控制、传统中药的现代工艺等 关键技术研究,发展中药成分规模化高效分离与制备技术。 提高以中医辨证论为基础的中药个体化给药水平,开发特色 的缓控释、经皮和粘膜给药、物理改性等新型制剂技术。提升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水平,提高检验检测技术与标准。推进 从经典古方中挖掘健康养生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以药食同 源药材为基源的食品,以及传统动植物为原料的美容日化产 品等开发。
(四) 体外诊断。
图四 体外诊断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产业迅速集聚,市场需求日益旺盛。上游 抗原抗体、生物酶、磁性微球等关键原材料大量依赖进 口; 中游生化诊断领域基本实现进 口替代,但竞争激烈、利润率 低; 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领域高端市场(测序设备等) 被外 资品牌占据,POCT 等领域的技术有待突破和升级,检验结 果准确性和稳定性有待提升。发展重点: 紧盯生化诊断、免 疫诊断和分子诊断三大领域,围绕肝肾功能、血脂等市场规 模大、应用前景广的市场,聚焦传染病、肿瘤等重大疾病, 突破酶联免疫、胶体金、时间分辨荧光、化学发光、数字 PCR、 荧光原位杂交(FISH)、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生物芯片、单细胞测序、液态活检等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全自动生 化分析仪、高通量生化分析仪、高通量免疫诊断设备、新型 即时检测设备(POCT)、高通量基因测序仪、定量 PCR 仪、 生物芯片扫描仪等诊断设备,发展生物诊断、分子诊断、 POCT 等诊断试剂。推动基因测序、基因扩增、磁酶免、胶 体金等技术的应用,开发灵敏度高、重复性强、准确性好的 诊断试剂盒以及相关的耗材和快检产品。
(五) 医学诊疗设备。
产业链现状: 已具备一定技术积累,在牙科 CT 等医学
影像领域有较强的竞争力。但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关键核心 零部件,如超声设备换能器、DR 设备平板探测器、X 光机、 X 射线管、MRI 磁体、CT 探测器等仍依赖海外进 口。发展 重点: 紧盯高端影像设备、放射治疗设备、小型数字化医学 设备三大领域,积极推进光电子技术、 自动化技术、人工智 能技术、精密制造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的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影像平台、影像中心、人工智能等数字化影像设备,培育 计算机 X 光摄影和 PET-CT 等医学影像设备。推进高场强超 导磁共振和专科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高端 CT 设备,医用 质子回旋加速器 、 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设备 PET-CT 和 PET-MRI ,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血管内超声,血管数字减 影 X 射线机(DSA),高清电子内窥镜等产品尽快实现产业 化。提高核心部件生产水平,支持医疗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在 CT 球管,磁共振超导磁体和射频线圈,PET 晶体探测器, 超声单晶探头、二维面阵探头等新型探头,X 线平板探测器, 内窥镜三晶片摄像系统等关键技术、零部件上实现突破。
(六) 医用防护及植介入。
图六 医用防护及植介入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在牙齿种植、眼健康及近视防控、医用防 护用品、功能性敷料以及可降解快速止血材料等方面具有很 好的产业基础,在组织工程材料、心血管介入器材、消化道 介入及植药器材等领域有一定的研发实力,但产品仍以低值耗材为主,缺乏高附加值的大品种。发展重点: 以现有企业 为突破 口,重点发展牙科材料、可重复使用介入治疗用器械 导管、功能性敷料以及可降解快速止血材料,重点发展防护 服、隔离衣、 口罩、高性能熔喷布等医用防护用品及配套原 辅材料。围绕具备生物兼容性的医用材料,重点发展医用胶 原、丝素蛋白、生物人工瓣膜、异体及异种组织修复片、牙 科材料等重点领域,以再生医学为主攻点,延伸发展生物 3D 打印、器官芯片、再生组织等领域。强化发展(优先选择) 支架、导管、球囊等心血管类介入植入器械; 积极培育(战 略布局) 骨科植入器械、眼科植入器械等先进领域,突破合 成类生物材料产业化技术。
(七) 智慧医疗和医药衍生。
图七 智慧医疗和医药衍生产业链示意图
产业链现状:现代医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新型医疗服 务模式与合肥现有科创实力、产业基础契合度高,具备一定
的技术储备,产业多处于培育阶段,但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发展重点: 紧盯“精准诊疗”“智慧医疗”发展趋势,加强 研发生产与医疗机构的应用需求对接,鼓励新业态、新经济 的发展,建设专业医学检验检查实验室、医学影像诊断中心、
病理诊断中心等第三方医疗卫生服务平台,建设基于健康医 疗大数据应用的技术创新平台。以智能化、网络化、便携化 医疗器械和远程医学诊疗为主要发展方向,加快医学健康大 数据、云计算、移动医学检诊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推动可穿 戴智能医疗设备、可携带多动能检测仪、掌上超声设备、康 复矫正设备、远程监测和诊疗设备的开发与上市。
专栏二 重点领域重点项目
化学药:肥东经开区省级原料药基地建设项目、C13 产业化项目、醋酸氟氢 可的松片稳定性创新技术研究项目、硫酸阿托品及琥珀酸多西拉敏片剂产业化 项目、科技 CRO 服务平台项目、缓控释制剂产业化项目、渗透泵制剂车间项目、 创新药物产业化示范基地扩建项目、注射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等。
生物制药: 生物新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创新多肽药物临床前研发一站式 服务平台项目、癌症新型基因治疗药物研发项目、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关键技术 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重组抗 VEGF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产业化项目、抗体及 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项目、 口服胰岛素产业化项目、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制造 联合开发产业化项目、细胞治疗产业园项目,母牛分枝杆菌疫苗产业化项目、 皮内注射用卡介苗产业化项目、四价重组诺如病毒疫苗(毕赤酵母) 产业化项 目、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中心生产车间、带状疱疹疫苗生产车间、乙肝疫苗生产 车间、轮状病毒疫苗生产车间、乙脑疫苗生产车间、新型结核疫苗预留原液生 产车间等。
现代中药:名优中成药大品种开发项目、 中药饮片项目、经典名方开发及 发酵中药研发项目、 中医药“养生厨房”产业化建设项目、医疗智慧中医诊疗体系等。
体外诊断:化学发光类检测试剂及配套仪器项目、测序试剂盒及分子诊断 项目、体外诊断试剂类产品基地项目、基因测序试剂及生物试剂项目、肿瘤转 移标志物基因定量检测试剂建设项目。
医疗诊断设备:内窥镜专用 CMOS 图像传感器及处理传输模块研发项目、超 导质子治疗系统项目、永磁及超导磁共振研发和生产项目、远程智慧医疗平台 项目、高通量高分辨率脑成像设备项目、骨科机器人制造基地项目、开放式 CT 系统核心部件项目、G 型臂移动式 X 射线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项目、创新气道 平台项目等。
医用防护及植介入:无纺布制品生产项目、医疗器械及生物材料项目、医 用防护服及医用铺单(含手术包) 生产线扩建、医用防护 口罩产业基地项目、 微创关节镜下手术耗材研发与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等。
智慧医疗和医药衍生: 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银行(LPCB) 项目、 健康大数据及临床试验中心项目、智能陪护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医学检 验实验室项目、干细胞再生组织产业化项目、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安徽数 字健康项目、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诊断中心项目、智慧 口腔影像诊疗设备及平 台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等。
(八) 六大产业集群。
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 中心为支撑,依托省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基地、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区和区域特色产业园区 的基础优势,围绕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肥西县、肥东 县等区域,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特色医疗器械、化学高端制 剂、智慧医疗及医药衍生产业、中医中药、现代医药流通等 六大产业集群。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和集中 度,推动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有效集聚和共享。
专栏三 六大产业集群
1.生物制药: 以合肥大基因中心、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基因医学 平台为依托,打造新型疫苗、血液制品、重组人胰岛素、细胞治疗产品为主导 发展方向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到 2025 年,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 超过 400 亿元。
2.特色医疗器械:打造高端 CT、PET-CT 等医学影像设备,高通量生化分 析仪、免疫分析仪等体外诊断产品,眼健康和近视防控产品,骨科和腹腔镜手 术机器人,优势防护器械等为主导发展方向的特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到 2025 年,特色医疗器械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200 亿元。
3.化学高端制剂:加快发展靶点创新药物、缓控释治疗、抗病毒、耐药菌 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的创新药物。到 2025 年,化学高端制剂产业集群主营业 务收入超过 200 亿元。
4.智慧医疗及医药衍生: 在抗体药物产业化、肿瘤免疫、干细胞和再生医 学、智慧医疗、基因检测和细胞治疗上取得突破,打造有影响力的智慧医疗及 医药衍生产业集群。到 2025 年,现代医疗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150 亿 元。
5.中医中药:着力发展现代中药,加快中药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打造 针对心脑血管、妇儿科、消化科等为主导发展方向的中医中药产业集群。到 2025 年,中医中药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50 亿元。
6.现代医药流通:开展智慧医药供应链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发展冷链物 流,完善医药供应链全程追溯体系。以“互联网+”促进医药流通企业转型升 级,推进医保定点零售药店信息系统、合肥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互联 互通,形成高效、安全、可及、便利的现代药品流通体系。到 2025 年,医药 流通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
四、空间布局
结合县(市) 区的产业发展基础、区位交通条件、功能定位,以“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产业集聚”为原则,立足优势, 突出重点,构建以合肥高新区为核心,合肥经开区、肥西经开区为两极,肥东县、长丰县、包河区、安巢经开区、瑶海区等 县区联动的“一核两极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图八 产业发展新格局示意图
(一) 一核。
合肥高新区。以合肥高新区生物医药园为载体,依托“一 集群三中心” ,即安徽省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聚 发展基地和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精准医学中心、 医用强磁场中心,结合在生物制药、精准医疗、智慧医疗、 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康复辅具、高端医疗服务等领域的产业 基础,发挥科创、研发、人才、孵化、服务等优势,重点围 绕生物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医疗大数据、现代医疗四大产 业领域,打造国内知名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和研发制造基 地。
专栏四 一核(合肥高新区)
产业定位: 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精准医疗、健康医疗与大数据产业。
重点领域:新型疫苗、血液制品、抗病毒药物、抗体药物、干细胞药物、 高端制剂、罕见病药、儿童用药等; 医学影像设备、数字化 口腔及骨科诊疗装 备、骨科和腹腔镜手术机器人、体外诊断产品、眼健康和近视防控; 干细胞与 再生医学、基因治疗、质子治疗; 新型即时检测设备、可穿戴生理信息监测设备、信息化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系统等。
重点项目: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术中核磁和脑部核磁共振扫描仪项目、 抗体及蛋白质药物生产基地项目、中国可再生癌症原代细胞生物建设项目、癌症新型基因治疗药物研发项目、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部中心总 部基地孵化器项目等。
(二) 两极。
合肥经开区。依托合肥医药健康产业园、生命科技园、 医疗器械园、骨科机器人等 4 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结合“互 联网+健康医疗”服务,发挥医药流通发展优势,拓展现有 产业链布局。着重引进涵盖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医用机器 人、高性能诊疗设备及高值试剂和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和 生产企业,打造医药产业服务平台及医药产业孵化器。规划 建设空港(国际) 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园及医疗健康产业基地、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打造全国重要的生 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基地。
肥西县。依托长三角 G60 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 范区,以肥西经开区紫云湖片区为主要承载体,加快基础设 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盯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引 领区、长三角科创走廊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定位,打造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全栖功能的生物制药产业合作示范 园区。
专栏五 二极(合肥经开区、肥西县)
1.合肥经开区。
产业定位: 产业研发、制造、流通,健康管理、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
重点领域: 长效、预混胰岛素, 口服胰岛素,血液透析产品,骨科康复治 疗机器人,数字化 口腔及骨科诊疗装备,高端 CT 设备,多模态融合分子影像 设备,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药品及医疗器械贸易流通中心等。
重点项目: 长三角细胞治疗产业园、口服胰岛素产业化项目、骨科机器人 制造基地项目、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项目、安徽数字健康项目、第三方医学影像 诊断中心项目等。
2.肥西县。
产业定位: 产业研发、高端制剂、总部经济、配套服务等。
重点领域: 高端制剂,重点发展脂质体、脂微球、纳米制剂等新型注射给 药系统, 口服速释、缓控释、多颗粒系统等 口服调释给药系统。
重点项目: 高端制剂生产项目、创新药物产业化示范基地二期项目、生物 科技产业园项目等。
(三) 多点。
以肥东循环产业园、包河经开区、庐阳经开区、巢湖未 名医药园、瑶海尚荣大健康产业园等特色集群(基地) 为重 要支撑,其他县(市) 区特色发展,优势互补,形成一核两 极辐射带动其他县(市) 区、开发区错位发展的局面。
专栏六 多点(县区、开发区)
1.安巢经开区:依托半汤生物经济实验区、生物经济孵化器,打造生物医 药合同生产基地。
2.肥东县:依托肥东循环经济园、肥东县长临河国际医药港等产业载体, 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高端制剂、药用辅料及功能性材料、医用防护器械,建成国家应急防控药物产业化平台,建成省级化学原料药示范基地。
3.庐江县:依托省级化工园龙桥工业园为载体,重点发展原料药、医药中间体、高端制剂、医疗器械、医疗美容等领域,努力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基地。
4.瑶海区:依托安徽尚荣大健康产业园、物联网科技产业园和都市科技工 业园三大园区,重点发展智慧医疗、智慧服务、体外诊断、医用耗材、健康食 品、健康管理、康复智能等产品,布局智慧+大健康产业,努力打造华东地区 高端智慧医疗全产业链聚集区。
5.包河区:引进国家和省级检验、检测审评机构,聚焦心血管、精麻类、 抗肿瘤、高活性药等领域,重点发展高端化学仿制药、体外诊断产品,打造高 端规模化的医药研发外包服务基地、检验检测和合同生产基地。
6.新站区:重点发展医用防护、卫生材料、医用辅料、可降解快速止血材 料和医用粘结剂等。
7.庐阳区:聚焦精准医疗、医疗器械、健康管理服务等细分领域,积极对 接国内外优质产学研资源,推进晟唐科技孵化器项目落地,力争成为安徽省重 要的精准医疗产业集聚区。
8.长丰县: 聚焦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妇科疾病,重点发展高端仿制药、 医药中间体、生物实验室设备。
五、重点任务
(一) 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扶持壮大一批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能力强、市场占有 率高的生物医药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领军企业发挥自身优 势,加强资源整合,延伸产业链,增强综合竞争力。鼓励优 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 作,提高行业集中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挖掘 并重点扶持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壮大。支持优质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加快挂牌上市,对接 多层资本市场。培育庐药大品种大品牌,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培育品种目 录,将合肥优秀地产创新产品、获得国际市场认证的高质量 产品纳入其中,支持目录内的药械参与公共资源交易。
(二) 产业精准招商工程。
建立产业链评价体系,依托产业链,贯通供应链、人才 链、价值链、空间链、服务链,实施产业精准招商。大力引 进行业领军型企业,重点支持全球医药 50 强、央企、主板 上市生物医药企业来合肥设立总部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区域总部、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围绕六大产业 集群,谋划、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创建一批主业突出、特 色明显、集聚度高、示范效应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打造
产业开放式能力与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苗圃+孵化+ 加速+成长”全生命周期一站式产业运营服务。
(三) 产业强链固链工程。
绘制产业发展全景图,结合现状,找出产业在创新、资 本、空间、*策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短板。动态开展生物医 药产业链重点企业认定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对现有产业链内 资源进行整合。支持新药临床应用等薄弱环节建设,打通制 约新药发展的瓶颈。联合社会资本,建设药品、医疗器械质 量及安全测试平台。发挥行业联盟、协会作用,加强产学研 用、上下游企业以及药企与医疗机构间的合作。支持企业建 立跨境研发合作平台,鼓励企业开展新药国际多中心临床研 究,挖掘全球创新成果; 推动国际产能合作,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制剂生产基地; 鼓励企业提升国际市场运营能力,建 立面向国际市场的销售渠道,培育国际品牌。深化与“一带 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推动优势产品“走出去” 。把 握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机遇,主动对接上海、杭州、苏州等 长三角重点城市,借助长三角区域相关城市的临床资源、创 新平台等要素,提升创新能力。
(四) 产业创新提升工程。
支持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大基因中心、 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等重大医疗和医药创 新发展平台建设,围绕新靶标、新位点、新机制、新分子实 体,加强前沿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依托国家健康医疗大数 据中心,强化我市药品和医疗器械领域数据采集,建立健全 产品和企业信息库,构建药品和医疗器械大数据基础体系。 积极招引国内外生物医药研发检测机构、各类公共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合肥设立研发、服务机构。打造国际化合 同研发服务、合同生产研发服务和临床试验现场管理服务等 供应链,提供涵盖研发、临床试验、生产、销售等一站式服 务。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产学 研链条合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控制机制和信用约束 机制,开展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支持企 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 等创新载体。支持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实 施创新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在基因诊断、细胞治疗、医学影像、生物制药及现代中药开发领域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支 持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重大新药创制,提高自主创 新能力。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或城市设立研发中心,充分利 用当地优势人才和技术资源进行创新药、仿制药的研发,加 速药物产业化进程。
(五) 产业人才培育工程。
鼓励医药企业建立健全人才、专利、技能等要素参与收 益分配机制和股权激励机制。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 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大学城的创新资源, 链接高端人才、高端团队、高端项目,探索与国际一流科研 机构接轨的现代科研体制,通过对高端人才和高端项目的吸 附效应,形成强大的创新项目引流能力,打造生物技术创新 资源汇聚新高地。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专项人才*策,引进行 业领军人才、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引育专业技能人才,建 立多层次、全方位人才梯队。建立市级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高 层次人才库,对入库人才实施动态监控。支持企业与在肥高 校、科研机构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推进专业化人才培训、订 单式培养,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六) 产业提档升级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提升产业清洁生产水平,支持企业 打造绿色工厂,提升全行业“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EHS) 管理水平。鼓励企业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和品牌效益提升,形 成一批有核心竞争力、引领行业发展的优秀企业品牌。支持企业构建完善生产制造和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巩固提升质量 水平。大力推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支持仿 制药大品种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支持中药饮片、中药注射 剂等重点产品质量提升,提高产品质量均一性和可控性。推 动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质量控制,提升药品医疗 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制药工艺及装备自动化、智能 化和信息化水平,重点推动智能、联动、柔性生产、组合制 药装备新产品开发,切实提升包材和辅料的品质,加强产业 综合配套能力。鼓励企业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进一 步降本提质增效,积极培育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开展智 能工厂培育试点,推广数字化车间。
六、保障措施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持续推进“链长”制,成立合肥市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工 作专班,定期召开会议。强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推动落实 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总体部署、重要规划,统筹研究重大决 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统筹协调和部署阶段性具体 工作,协同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建立产业发展 考核机制,督导县(市) 区、开发区、市直相关部门按照指 定的产业发展配套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建立生物医药产业咨 询专家委员会制度,开展产业发展研究、项目引进评估、* 府决策辅助等工作。
(二) 加大*策支持。
按照短期补链延链、中期固链、长期强链的原则,出台 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策。加大惠企*策宣贯力度, 充分运用好国家和省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扶持*策,特别是省 现代医疗和医药产业、科技创新、制造强省等*策支持,积 极在生物医药企业中宣贯落实相关*策,支持我市生物医药 产业发展。聚焦优势领域、优势品种,建立重点企业和项目 库,对重点项目给予*策倾斜,按照细分产业链,制定一链 一策。从*策上支持建设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促进研究 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支持新药研发、 药械就地转化、市场主体做大、产业集聚发展及配套平台建 设。
(三) 强化要素保障。
通过科学规划、盘活存量、“腾笼换鸟”等多种方式, 进一步拓展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空间,鼓励各产业园区建设满
足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企业需求的标准化厂房。统筹平衡用 地、用能、排污等指标,科学规划布局生物制药及创新药生 产基地。鼓励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将生物医药产业用房、用 地优先纳入建设规划和用地需求,保障优质企业的发展空 间。优化精简审批程序,推动区域、企业、研发机构“各自 发展”提升为“协同发展” 。依托大健康研究院,强化基础 研究与原始创新,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协同攻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生命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将其建设成全球大 健康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
(四) 完善金融服务。
组建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投资基金,投资基金规模
不低于 10 亿元。加大*产业基金对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的 支持,推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生物医药产投基金,
*出资部分视市场情况可相应延长退出周期。创新融资模 式,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开发对 口的金融产品, 集中支持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企业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和产业 园区建设。发挥省会城市区域金融中心优势,鼓励支持信用 担保机构对生物医药企业提供贷款。鼓励非上市企业通过发 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直接投资。积极 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医药企业在境内外的中小板、创业 板、新三板挂牌上市。
(五) 优化服务环境。
深入推进“四送一服”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 发挥产业专班作用,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服务,积极协调 解决有关重大问题,做好跟踪服务。对重点企业研发、生产、 流通等项目,实行容缺审批提高审批效率,保障项目尽快落 地建设投产。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要素保障和设 施配套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药械注册指导服务工作 站。建立全市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库,支持产业集聚区、特色 产业园区建设医药合同研发机构(CRO)、医药合同外包生产机构(CMO)、医药合同定制研发生产机构(CDMO)等 产业应用基础平台,以及医疗大数据临床研究应用中心、检 验检测中心、转化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仿制药质 量与疗效一致性评价技术与标准研究等产业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各类平台为合肥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服务,持续提升为企 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推进特色园区数字化转型。鼓励各类在 肥保险机构提供生物医药人体临床试验责任保险、生物医药 产品责任保险等定制化综合保险产品。
七、环境影响评价
(一)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到 2025 年,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将增长 到 1000 亿元,比“十三五”末增长 308% ,产业的增量部分 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通过建立县(市) 区“一核 两极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合理规划园区布局,实 施废气污水监管预处理,建立园区环境风险管控和预警体 系,预计“十四五”时期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将维持现状甚至进一步减小。一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推动生 物医药生产企业废污产生减量。本规划以集约化、绿色化、 低碳化、数字化、资源化为导向,全方位建设高标准园区, 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集中治理,在控制挥发性有机物 排放和治理废水方面持续稳定达到国家标准或控制要求。到 2025 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废污处理设施配套比例达到 100%。二是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原料药生产、药械研发和生产的集约化发展。立足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基础,结合资源环 境承载力和细分领域竞争力等因素,科学优化产业发展布
局,使产业发展更符合区域环境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要求。 研发和应用全过程控污减排技术,推进企业清洁生产,采用 循环型生产方式,淘汰落后工艺,采取低能耗、高效能的生 产工艺,规范生产和精细操作,减少污染物生成,提高资源
综合利用水平。引导企业选用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原 料,从源头上减少废污的产生。到 2025 年,废污资源综合 利用率和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90%以上。
(二) 规划实施的环境保护措施。
强化规划环评工作保障措施。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 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等法律 法规和合肥市“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以合肥市资源 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统筹规划环评、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工 作,严格落实规划环评制度,准确把握规划环评重点,规范 规划环评审查程序,强化规划环评约束作用、修编规划情形、 跟踪评价、规划与项目环评联动。建立健全规范的生物医药 产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落实生物医药产业污染防治主体 责任,加大环评违法处罚力度,修复环境影响,促进生物医 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