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经历60余年的发展和积淀,人工智能正加速由技术变革向创新应用跨越,尤其是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结构,成为全球竞争的新焦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德清县位于浙江北部,地处长三角腹地,拥有良好的产业生态、区位生态、自然生态和*策生态,先后12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在全国发展潜力百强县(市)中位列榜首;同时,德清正处于深化“改革创新、接沪融杭”战略的关键期,与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发展融合加快,为人工智能产业在德清扎根繁荣与人工智能技术在德清深度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为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塑造人工智能发展先发优势,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提升区域竞争实力和影响力,根据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浙江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14~2030年)》、《德清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德清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是对德清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是指导后续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17~2022年。
一、基础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基础现状
德清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策优势突出,拥有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的良好基础。
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逐步兴起。德清建成“3+X”产业体系,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家居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和地理信息、通用航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70%和23%,集聚一批上市企业。以信息经济、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造和休闲旅游为核心的“411”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断集聚,为德清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体系、产业体系和应用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平台载体丰富,科创能力日渐突出。德清成功创建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建成“千人计划”产业园、地理信息小镇等产业载体,形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双创服务链,接纳高端产业、广纳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德清是全省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成为杭州都市创新大平台和城西科创大走廊的重要支点,科技创新和新技术新成果的转移转化能力突出。
“德沪苏杭”同城化,开放融合能力增强。德清地处长三角腹地,密集的高铁、高速路网将全境纳入杭州“半小时经济圈”、沪苏“一小时经济圈”。伴随着杭州二绕、城际轻轨、通航机场、商合杭、湖苏沪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开通,德清综合交通网络枢纽的地位更加凸显,德杭、德沪同城化效应愈发显著,将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后花园和产业转移的新空间,发展潜力巨大。
自然禀赋凸显,环境承载能力显著。德清全县“五山一水四分田”,西部有四大避暑胜地之一莫干山,中部有“中国最美湿地”下渚湖,东部有以千年古镇新市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德清在全国首次农村人居环境普查中位居第一,是国家级生态县,亦是“两山”理念的重要践行地,其较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打造山水田园与人工智能融合型都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策保障有力,体制机制优势凸显。德清承担了国家新型城镇化、国家知识产权、城乡体制改革、创新型试点城市等57项国家和省重要改革试点,形成了一批突破性*策和体制机制,首创“*产学研金介用商”德清模式。为加强创新引领发展,县委县*出台“人才新*11条”、“科技新*18条”、“工业强县18条”、“服务业18条”等系列新*策,为新兴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落户营造了良好的*策环境。
(二)面临形势
人工智能引领变革的趋势彰显,德清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加速引领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纷纷将发展人工智能列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迅速成为各国竞争的新焦点。我国陆续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系列*策,紧盯未来发展,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纳入国家战略,全国各地迎来人工智能产业新一轮的爆发。德清处于长三角科技创新“珍珠链”的重要节点,周边城市人工智能小镇和智能经济快速崛起产生的效益将广泛辐射德清,为德清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经济发展新常态特征凸显,德清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新常态,增速换档、结构调整和动能转换交织成为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挑战。近年来,德清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整体经济实现平稳发展,但经济新旧动力转换亟待加快、新兴产业亟待做大做强、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亟待增强,成为德清实现赶超发展面临的新难题。
区域竞争白热化现象尽显,德清突破发展亟需新载体新平台。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加剧,尤其是对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近年来,德清周边城市转型发展而形成的巨大虹吸效应逐步显现,市域、县域间的竞争趋于白热化。德清拥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但相比之下,德清承接高端要素和产业资源的能力亟待提升,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平台,成为德清实现突破发展的新课题。
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的十九大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八八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化创新驱动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改革创新、接沪融杭”战略为引领,以“筑平台、强技术、育产业、深融合、活机制”为主线,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策,加快构建先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协同的科创服务体系、普惠的智能应用体系和多元的融合开放体系,建成全国首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打造全国县域智能经济引领区,为建设国际化山水田园城市、加快实现更高水平新崛起,率先建成全面小康标杆县注入核心动能。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体,应用引领。坚持以市场为主体,加强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拓展领军企业的示范效应和带动能力。以应用为引领,突出人工智能技术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融合,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创新驱动,先行先至。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突出应用部署前瞻性,全面增强原始创新应用能力。加快落实新一代人工智能的产业超前布局和技术先行先试,加速构筑县域转型发展优势,实现智能化发展弯道超车。
优化机制,系统布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模式创新、*策创新为协同,营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环境和产业发展生态。根据行业应用的不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系统性发展策略,推进平台、项目、人才统筹布局。
开源开放,共创共享。倡导开源开放理念,构建数据流通、资源共享、能力开放、业务协同的人工智能产业与应用生态。借助“互联网+”创新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实现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建成具有全国先进水平的智能生态城,全面建成全国首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使德清成为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引领发展的标杆。
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智能经济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年增速达到10%以上,带动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培育50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人工智能企业,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型中小企业,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企业年均专利授权、软件著作权超百项。引育“千人计划”人才70名以上,集聚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达到1000名以上,形成先进的创新生态体系。
人工智能应用融合创新。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教育、交通、*务、城管、安防、环保等领域率先融合应用,形成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高效的*治理体系和精细的城市管理体系,城市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培育5家以上应用推广服务型企业,建成5个左右省级以上人工智能应用示范试点、示范园区、示范特色小镇,成为全国人工智能深度应用的先行区。
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基本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创新的*策体系和制度环境,在人才引育、数据共享开放、管理机制等方面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以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人工智能应用发展的红利。
表1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 | 指标 | 单位 | 2015年
实际值 |
2016年
实际值 |
2020年 | 2022年 |
综合竞争力 | 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 | 亿元 | — | — | 30 | 50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 亿元 | 88.1 | 100.7 | 160 | 200 | |
人工智能年产值超亿元企业数 | 家 | — | — | 30 | 50 | |
信息化发展指数 | — | — | 92.11 | 95 | 98 | |
两化融合发展指数 | — | 72.12 | 79.84 | 90 | 92 | |
创新能力 | “千人计划”人才数 | 人 | — | — | 60 | 70 |
发明专利授权量累计 | 件 | 883 | — | 1200 | 1400 | |
新产品产值率 | % | 30.9 | — | 40 | 45 | |
省级以上孵化器(众创空间) | 个 | — | 6 | 8 | 10 | |
人工智能+新业态 | 智能物流增加值 | 亿元 | 11.4 | — | 25 | 35 |
智能金融增加值 | 亿元 | 27.8 | — | 50 | 65 | |
智能文创增加值 | 亿元 | 33.55 | — | 50 | 58 | |
智能基础设施 | 宽带普遍接入能力 | Mbps | — | — | 1000
以上 |
1000
以上 |
行业云平台 | 个 | — | — | 5 | 10 | |
行业大数据中心 | — | — | — | 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大数据中心 | ||
注:“—”表示尚未获取相关数据或当前无相关统计数据。 |
(四)实施路径
按照“筑平台、强技术、育产业、深融合、活机制”五大路线,健全载体支撑、增强能力供给、推进业态塑造、深化融合应用、探索机制创新,全力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
筑平台。推进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众创空间等空间载体布局和建设,集聚一批高端的技术研发平台、创业创新平台、产业转化平台、要素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协同的发展环境。
强技术。重点加强高端科研院所、行业领军企业、龙头企业集聚,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特色,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攻关,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增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源头供给能力。
育产业。围绕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和新兴产业增效,重点发展智能制造、通航智造、智能健康、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和智能农业,探索发展“人工智能+”新业态,形成一批高端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总部企业、培育一批创业企业、做大一批龙头企业。
深融合。以促进社会治理能力提升、*治理能效升级与公共服务供给优化为主方向,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和深度融合,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增强公共服务新供给,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智能社会“德清模式”。
活机制。以人工智能创新要素集聚、新产品新模式推广应用为重点,探索符合人工智能发展需要的*策和机制,打破不适应发展的条文束缚,实现突破发展,形成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机制创新标杆。
三、打造人工智能发展核心平台
依托莫干山国家高新区,建设智能生态城,重点集聚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打造形成全县人工智能应用的能力供给核。
(一)着力建设智能生态城
以德清高铁站为中心,聚焦智能、创新、生态、开放、共享主题,形成“四园六区”的空间发展格局,高水平建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和“宜居、宜业、宜创、宜游”协同的空间平台。
1.空间布局与分期建设
规划范围及用地面积:东至东苕溪,南至德清大道,西至杭宁高速公路,北至莫干山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
主体功能:以高校教育、科技研发、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总部经济、科技服务、会展会务、生活居住及配套等功能为主体。
建设导向:分区建设,打造功能集成的发展平台,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链和生态链。
——高校科教园。以高校教育功能为主体,重点建设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合作共建浙江工业大学(德清)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人工智能前沿理论研究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教育实训基地、人才培养与输送基地。
——协同科创园。以科研与转化功能为主体,共建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集聚一批国家级(省级)人工智能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国际合作中心等平台,打造开放型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人工智能+”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绿色家居、汽车、通航联合研发中心,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居住功能设施。
——智能总部园。以总部经济功能为主体,建设智能化商务楼宇等办公集群,强化智能商务服务,打造长三角智能经济总部基地,配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和居住功能设施。一是承接成功孵化的项目和团队,推动企业研发总部落户;二是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企业总部或研发总部,打造德清“硅谷”。
——生态智创园。以创业孵化功能为主体,建设海创园、千人计划产业基地等载体,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方位服务链。建设创客工坊、创新工厂、众创社区、SOHO社区等众创空间,为来德人才开展创业创新提供融合的载体和社群交流平台。
——商务文创区。以科技服务、商务服务、行*服务、会展会务等功能为主体,建设生态型城市综合体和小镇城市客厅,布局行*服务中心、科技服务中心、智能金融中心、会议会展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交通换乘中心等载体。
——生态活力区。强化湿地保护性开发,依托优质的湿地生态,建设湿地公园,打造观光慢步道等休闲设施、水上游乐等娱乐设施、智能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生态休闲、生态商业等,打造城市“绿芯”。
——生态栖居区。以生活居住及配套服务功能为主体,布局建设邻里中心等多型社区,配套建设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设施、医院等多功能保健康复设施、综合性商场等商业设施,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
——生态涵养区。依托生态原貌和土地利用原貌,修复生态功能,嵌入式建设集休闲、观光、体验等于一体的功能设施,连接生态活力区,延展生态涵养功能,面向工作群体、生活群体及外来群体提供产业旅游等服务。
——智农示范区。依托生态原貌和农田、林地等土地功能,高标准建设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发展融合示范园、示范基地,开展相关功能验证和技术试验等服务。
——高铁站前区。以交通、旅游集散功能为主体,合理开发站场地下空间,建设停车、人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杭德城际轨道交通站点、公交站点等,打造便捷、高效、功能集成的交通枢纽。
分期建设:
——初步发展期(至2019年)。启动高校科教园、协同科创园、智能总部园、商务文创区、生态栖居区等功能板块建设,完成浙江工业大学德清校区、天士力智能健康产业园、城市客厅、商业配套等项目建设,加强湿地生态修复。
——迅速发展期(至2022年)。进一步建设先行启动区块,提升相应设施配套、环境质量和景观风貌,加强项目招商和落地。推进生态智创园、智能总部园、生态活力区、高铁站前区等板块建设,加强生态涵养区、智农示范区开发。
——远景展望(至2025年)。全面提升整体生态质量和景观风貌,完善重点产业链配套,提升智能应用水平,促进智能生态城发展整体跃升。
2.基础网络和设施配套
(1)构建绿色智能交通体系
完善对外交通网络。以高铁站为核心,依托杭宁高铁、商合杭高铁等高速铁路网,形成向外辐射的铁路运输交通网络。依托德清通用航空机场,打造对外航空交通网络。完善连接杭州都市区高速公路环线、杭宁高速等高等级公路的路网,拓展向杭州等周边城市的交通网络。通过南北向城市次干道与德清大道连接,形成通向其他城区的交通路网。沿德清大道*绿地走廊,建设有轨电车交通,促进新老城区融合。
健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六横六纵”的道路体系,形成快速通达、畅通便捷的城市交通网络。重点建设莫干山大道、长虹东街、环城北路“三横”主干道,配套建设跨东苕溪桥梁。建设北一路、环站北路、乔莫线“三横”次干道与环站西路、站前大道、环湖东路、西直路、莫舞路、河西路等“六纵”次干道,构建密集的支路网,形成完善的城市道路骨架。部署智能联网监测设施、智能传感设施等智能终端,完善交通信息采集网络,加快实现交通调度、决策等功能智能化,提升交通运行能力。
打造智能休闲慢行系统。以生态活力区湿地公园为核心,结合秋中漾和余英溪两侧绿化带和建筑空间,规划建设连续的滨河步行景观带和步行线路。依托发达的水系网络,建设连通部分功能区块的滨水漫游路线。推广共享出行方式。
完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合理规划公交线路,满足生活出行、出行中转、旅游中转等需求。布局水上交通出行线路建设,推行智能水上巴士等水上交通工具,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水上出行服务。
(2)建立智能市*设施
智能给水设施。建设由主管网、次管网和给水直管组成的环状分布的给水管网。部署智能传感器等智能设施,建设智能供水运行管理系统,提供供水调度、抄表收费、表务管理等智能服务,实现供水设施全面、动态化管理。
智能排水设施。建设由排水主次管线组成的枝状分布排水管网。加快完善“智能治水”,依托德清地理信息产业优势,建设智能治水“一张图”,搭建智能排水运行管理系统,实现综合展示、动态监控、风险预警、辅助决策等智能化服务。
海绵城市。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利用广场地下空间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充分利用道路及周边绿化空间建设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搭建海绵城市智能分析平台,对气象数据、雨水汇集量、土壤湿度等进行全面监测,实现智能化管理运营模式。
智能电网。构建220kV、 110kV、35kV 多级融合的高压线路及配套设施。建设智能电网监测系统,推广智能储能设施、智能用电设施,实现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推动“电力上网”。
清洁能源。推进多种部署形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统一的光伏发电调控与运营平台,对光伏电站实时状态、电能负载等进行动态监测、智能分析和智能预警。积极推广生物质能源利用,鼓励建设规模化养殖沼气和秸秆沼气设施,引导农作物秸秆燃料化利用,加快生活垃圾生物质能转化。
(3)完善智能通信网络
统筹规划建设通信管网,建设光纤接入网络,推动光纤进楼入户。建设4G/5G移动通信网络设施,推动移动通信服务全覆盖。在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商场、医院等热点区域和公共场所广泛部署高速免费无线局域网。
(4)建设“一核两轴多节点”的地下空间
以高铁站前区为核心,以地下二层开发为主,设立地下过街通道,部署商业购物、智能停车设施等功能。以长虹东街和杭宁高铁东面的南北向道路为两轴,开发地下空间廊道体系。结合社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开敞空间、公园广场及各功能片区的空间条件,合理设置多个地下空间开发节点。
(5)建设智能化综合防灾设施
防洪排涝。依托现有圩区防洪排涝格局,按照20年一遇标准建设防洪圩区。按照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一天排至路面不积水、地面标高控制3.5米以上的标准建设配套排涝设施。
消防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对接周边消防站等服务设施,提高城市防御火灾的综合能力。加强对产业园区、生活社区等非市*区域消防设施建设的检查监督,完善消防设施、消防器材部署。推广具备智能报警、智能控制等消防器材应用。
人防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具有一定防护能力、平战两用的防空地下室。对供水、供电、交通枢纽、通信枢纽、桥梁等设施和重要企业、科研机构,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制定应急抢险抢修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利用自然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开展植树造林、治山治水、涵养水土等行动。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有效监测,构建智能化监测预警与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意识,提高抗灾能力。
3.绿色智能生态塑造
(1)塑造魅力湿地生态
建设“湖溪连通、河网交错”水网。疏浚区域水路,打通生态湿地、东苕溪及余英溪、秋中漾等主要河流通道,实现“万水相连”。依托水网建设多层次绿色景观廊道、滨水风情街区等滨水空间。
加快生态湿地开发。加快推进湿地生态修复,推动建设“百鸟天堂”,创建观鸟生态旅游基地。加强湿地区块生态美化,环湿地建设生态游步道与公园绿地,引入商务、商业、居住、娱乐等多元要素,形成智能生态城的景观核心。
构建多彩公园廊道。利用秋中漾、余英溪、湿地周边支流等小型水域沿岸以及分散绿地、荒地,建设以居民游憩为主要功能的休闲公园、街心花园,构建五彩缤纷的生态景观节点。在德清大道、莫干山大道、杭宁高速等交通主干道沿线,加强沿途植被创意设计和管理维护,打造多条特色鲜明的生态景观廊道。
(2)打造绿色低碳城市
推进智能生态城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物料闭路循环,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和重复利用。加强废水循环利用,合理布局再生水厂,有序开展中水回用。推广太阳能利用、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等绿色低碳技术,建设社区智能微电网,打造低碳社区。
推广智能绿色建筑。推广应用建筑节能技术和楼宇智能管理系统。新建民用建筑(农民自建房除外)按一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其中,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投资或者以*投资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鼓励其他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按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建设。加强建筑智能能耗监管,鼓励企业申报绿色建筑认证和标识。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以车流、人流集散区域为节点,部署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建设人工智能+互联网+废弃物回收平台,完善废旧物资源回收利用和在线交易体系,促进可再生资源回收再处理。推广普及无纸化办公等新型低碳办公方式。
(3)生态智能治理
水环境控制。按照“五水共治”要求,实行雨污分流控制,建设完善污水管网及智能污水处理回收系统,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充分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北斗定位或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开展水环境资源调查、监测、分析,推进监测站点布局优化和水质监测自动化。建立河流“电子河长”系统,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线监控与智能分析预警。
大气污染控制。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建立大气环境智能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完善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自动实时监控,建立预测预警机制。加强开放式建筑工地和施工管理,建设在建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监控系统,提高精细化监测水平。
噪声污染控制。沿交通干道设置绿植隔离带、隔声屏障,降低噪音影响。加强公共娱乐场所、商业区、生活广场及居民区噪声管理,重点区域内交通工具噪声的流动监测和管理。严格控制工地施工噪声,健全减噪、防噪措施。
固废污染控制。按照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配建各类环卫设施,建立固体垃圾的统一收集与处理体系,分类处理固体废弃物。在建筑施工垃圾清理等领域推广封闭式清运方式。加强危废管理,实现危废实时联网动态监控管理。
(二)构筑人工智能县域应用大平台
充分发挥智能生态城的辐射带动作用,聚焦工业、农业和服务业三次产业,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全县建立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示范基地,形成全县应用的示范平台。
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依托高新区,推动德清工业园企业工业互联网、智能车间等建设,提升企业生产智能化水平。发展高端装备智造,构建智能制造创新链。发展工业设计、智能制造服务等新业态,打造智能制造中心。
智能农业示范基地。依托原有地貌及业态布局,发展规模化的智能设施农业、智能生态农业等,同时提供人工智能技术与农业生产技术融合验证服务。
智能医药示范基地。以莫干山高新技术产业园为依托,加快建设生物医药智能研发和智能生物检测服务产业集群,形成智能医疗装备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加快集聚智能生物医药研发企业,承载医药大数据精准挖掘、智能医药研发等业态。
智能健康养生示范基地。以下渚湖生态湿地为依托,建设智能景区、智能健康养生区、智能户外运动基地等,打造旅游度假、健康养生、运动休闲为一体的产业业态。
智能家居示范基地。建设智能家居系统研发基地和智能家居产品及配件制造基地,集聚智能家居领域优势企业,重点开展智能家居技术研发及成品生产制造。建立智能家居电商中心、大数据中心、个性化定制中心,打造智能家居服务基地。
智能汽车示范基地。完善各类配套设施,承接智能生态城智能汽车相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聚焦智能网联汽车、无人车、智能新能源汽车核心设备、配件和整车制造。
智能旅游示范基地。以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推进“人工智能+”旅游深入应用,建设智能景区,搭建智能旅游管理平台,构建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
地理信息小镇。依托浙江省地理信息产业园基础优势,打造全国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中心和地理信息大数据产业中心,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应用和服务过程中的融合应用。
通航智造小镇。依托德清通用机场及其集聚的资源优势,打造航空研发基地、航空现代制造基地、通航精益运营基地等功能设施,突出人工智能与通用航空产业融合,聚焦发展通航智能装备、无人机等设计、研发和制造。
(三)构建开放融合的创新网络
以智能生态城为核心,依托交通通道,串联内部产业功能区和区域创新平台,构建内部串联与外部联动的创新走廊,形成开放的创新网络。
德清创新走廊。依托德清境内交通路网,东联通航智造小镇,西联地理信息小镇、莫干山裸心智创小镇,形成以人工智能、地理信息、金融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文化创意、通用飞机制造等产业为主体和成果产业化等为主要功能的创新通道。
德清-杭州城西创新走廊。依托德清至余杭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方向的交通干道,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形成以人工智能、互联网创业创新等产业为主的创新通道。
德清-杭州城东创新走廊。依托德清至杭州东部的交通干道,连通杭州城东智造大走廊,形成以智能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创新通道。
德清-湖州创新走廊。依托杭宁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104国道,串联德清千人计划产业园、智能汽车小镇和湖州科技城,形成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创新通道。
德清-嘉兴创新走廊。沿杭州第二绕城高速公路德清东北段,串联德清工业区,向东与桐乡、乌镇科技创新园区连接,形成以人工智能+工业制造等产业为主的创新通道。
四、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
以“应用引领+技术驱动”为双主线,深化全县优势产业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打造“八链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
(一)培育人工智能科创产业
1.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创新攻坚。加强与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在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智能增强、自主智能系统等前沿理论研究领域开展探索。支持企业与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德清研究院等联合创建人工智能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开展机器视觉、机器AI、新型人机交互、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生物特征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构建人工智能通用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支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垂直应用及相关配套服务。
2.着力发展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鼓励中电华莹、航天南洋、升华兰德等企业加大人工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开展专用集成电路、高端传感器、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等基础硬件制造。引进一批人工智能软硬件制造企业,开展人工智能操作系统、存储系统等软件开发,布局类脑芯片、神经网络处理器芯片等高端智能芯片研发。支持开源软硬件平台落户,建立开放式人工智能软硬件开发平台,推动专业知识资源、制造资源和产业链资源共享,打造新型制造协同发展生态。
3.大力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加快推进中国联通华东数据中心建设,在生命健康、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绿色家居、智能金融等领域建设一批行业数据中心,发展行业大数据产业。依托海量数据资源,利用高性能计算等手段推动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机器视觉等技术创新、验证和产业化。推进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融合,形成一批云操作系统等研发企业和云计算应用服务企业,发展*务云、工业云、电商云、旅游云等专业增值服务业。
专栏一:人工智能科创产业培育
1.“三名”引育工程。实施名校、名企、名家引进和培育工程,面向省内外引进2家以上知名院校或尖端科研院所;每年引进10个以上国家和省“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知名专家及其创新创业团队,培养百名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引进10家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企业研发总部、制造总部或企业总部,培育百个人工智能技术细分领域创业企业。
2.核心技术攻关行动。联合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及民间资本设立百亿人工智能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全县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在人工智能基础软硬件和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云计算与大数据领域开展攻关,实现重大突破。到2022年,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集成一批自主核心技术。
3.科创平台建设工程。依托智能生态城、千人计划产业园、地理信息小镇等载体,创建2家以上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培育2家以上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支持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开源软硬件基础平台、群体智能服务平台、人工智能基础数据与安全检测平台等基础资源平台,打造形成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基地。
(二)提升发展智能健康产业
1.建设生物医药智能研发产业集群。推进天士力国际医药研发中心建设,鼓励正大青春宝、佐力药业、我武生物、瀚叶股份等制药企业建设智能研发中心、临床模拟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制药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在现代中药、生物制药、绿色农用生物制剂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等领域开展精准挖掘。依托浙江工业大学、长三角绿色制药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药学研究。引进生物制药行业龙头企业、医药研究科研院所,打造新型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2.建设智能生物检测服务产业集群。加快迪安诊断等行业龙头企业入驻,重点围绕基因检测、微元素检测等领域,利用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第三方精准检测服务,打造全国智能生物检测中心和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开发智能诊断机器人,发展医学诊断智能服务,在医疗影像识别、疾病诊断与筛查、智能多学科会诊等领域取得突破。支持互联网医疗企业开发虚拟助理等智能终端,提供基于人机交互的问诊、辅助诊断等服务。
3.发展智能医疗装备与医疗器械制造产业。建设智能医疗装备与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基地,重点在智能X光机、智能监护仪、智能呼吸器、柔性可穿戴设备及家用便携式诊疗与康复设备等智能医疗设备领域形成一批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展放射治疗、微创介入、人机协同手术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配套发展智能医疗软件系统开发、信息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数据挖掘等健康信息服务业。
4.培育智能医疗康养服务新业态。利用莫干山、下渚湖湿地等区域内独特的生态资源,对接省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建立智能化康养服务体系,面向长三角乃至全国开展高端医疗康复和养生养老服务。加快推进皮肤病症等特色医疗大数据中心、天士力大健康养生产业园建设。
(三)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
1.发展工业创新设计服务。加强与良渚梦栖小镇(工业设计基地)、浙江大学工业设计平台等合作,培育一批工业设计企业,打造德清智能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创新设计云平台和开源社区,支持制造企业推动专业软件、开发工具集、技术知识库、应用模型库、测试评估库等基础工具在线共享,开放制造设计能力。集聚第三方设计资源,大力发展众包设计、协同设计等新模式,建立基于网络的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2.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推动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技术在工业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应用,提升机器人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新松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中心,在高精密减速器、专用伺服电机、智能控制器、智能传感器等关键零部件研发领域组织专项攻关。突破机器人通用控制软件平台、高性能工业机器人运动控制、协同作业与调度等关键技术。
3.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推动鼎力机械、恒立数控、明泉涂装等企业向智能制造企业转型,加快发展大重型工程机械、高端数控装备等优势制造产业,推进装备智能化改造升级。布局大型智能空分成套设备、智能涂装处理设备、智能液化天然气成套设备等高端产品制造,打造区域先进的成套装备智造基地。建设工业控制系统、智能传感器、高端工业芯片等研发基地,形成智能制造支撑链,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设备等智能产品。
4.发展智能制造服务业。开展工业信息工程服务企业培育行动,提供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系统性解决方案服务和企业上云等服务。支持工业基础软件平台、工业操作系统、工业互联网和制造运行管理系统等技术开发。搭建工业大数据平台,通过设备物联网、生产线物联网等开展设备健康监测、故障诊断预警等运维服务。大力发展工业电子商务。发展智能装备租赁服务,实现从“卖装备”单一模式到“租装备、供服务”融合模式转型升级。
专栏二:智能制造专项行动
1.企业智造能力提升。以龙头企业带动,推动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提升,建成5家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1个以上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区,推广基于工业互联网、工业大数据的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智能应用,促进制造业与互联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2.智能工业设计基地建设。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工业设计云平台,对接良渚等地工业设计基地资源,建成工业设计中心达到24家,其中省级以上达到10家以上。
3.智能制造能力开放行动。建设“双创+”能力开放平台,鼓励天马轴承、鼎力机械等龙头企业加快推动智造知识数字化、开发工具软件化、行业数据集成化,依托开放平台率先开展智造资源和能力开放行动,带动行业优秀企业逐步开放资源,促进全县智能制造水平提升。
4.德清中国智能制造成果转化中心建设。打造集展示、交易、共享、服务、交流“五位一体”智能制造专业技术市场,集聚一批智能制造成果加工孵化平台,募集一批智能制造成果转化基金,落户一批智能制造高校院所成果转化中心,到2022年,打造成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研发机构集聚、成果对接有效、转化路径清晰、转化成效显著的智能制造中心。
(四)创新发展智能家居产业
1.加强智能家居关键技术和产品突破。建设智能家居技术研发中心,重点突破家居物联网、智能传感、安全通信、人机交互、智能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面向家居应用的嵌入式芯片、网络模块、集成硬件等配套产品制造和高可靠智能控制系统研发。推进家庭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与智能家居产品的深度交互。开发智能家居移动终端应用,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集成终端服务。
2.重点发展智能家居生产制造。重点发展具备自感知、自决策、自运行、远程控制等功能的智能家电、智能照明、智能厨具、智能卫浴、智能窗帘、智能温控器及预警设备等家居产品制造,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传统家居产品智能化改造和应用升级,提升家居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创造新的市场空间。
3.拓展智能家居服务业。建设智能家居产品个性化定制平台,开展智能家居产品定制设计。发展智能家居大数据增值服务,提供面向家庭能源管理、环境监测、家庭安全、远程智能监管等场景的大数据采集、处理、挖掘和产品创新服务。大力发展智能家居产品和配件电子商务及专业物流。建设智能家居线下体验馆和生活馆,促进线下体验与线上销售相结合。
(五)培育发展通航智造产业
1.重点发展航空智能装备制造。加快通航智造小镇建设,开展通用航空飞机、航空智能装备、航电智能设备和航空航天标准件、基础件及核心零部件等精密机械设计、研发和生产制造。重点发展高度集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飞机牵引、升降等航空专用车辆、维修与智能检测设备、机场导航设备制造,研发生产北斗导航装备,打造长三角通航高端装备智造基地。大力推进航空模拟器、飞艇等浮空器制造,建设通用飞机总装、装备设备组装智能生产线。
2.培育发展无人机制造。加快推进中航通飞研究院建设,联合建立无人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开展无人机机体设计、飞控系统设计和遥测遥传系统、无人机群智能群控技术、无人机发动机等关键技术研发。面向消费级和工业级消费需求,重点发展大中型无人机、智能无人机、高端航模等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整机制造。
3.大力发展航空电子与遥感装备制造。依托地理信息产业的雄厚基础,着力发展航空电子信息产品,突破高集成机载通信导航监视技术、飞行状态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航空遥感技术等。大力发展地空和机间通信电子器件、4G/5G导航设备、机场电子设备、测绘测量电子设备、遥控遥测系统及微型传感器、惯性器件等航空电子产品。发展遥感数据获取、挖掘等配套服务。
(六)大力培育智能汽车产业
1.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创建智能网联汽车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协同攻关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智能驾驶核心关键技术,推进北斗高精度定位、操作系统、传感器、控制芯片、车载终端等软硬件研发及产业化。重点发展先进汽车电子、车载通讯设备产品、核心零配件和整车制造,建成先进的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培育汽车大数据、车联网等核心配套服务,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试驾、无人汽车驾驶体验等服务。
2.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制造。大力发展集成人工智能技术、节能技术等技术为主导的新能源汽车,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电机驱动与电力电子总成、电动汽车智能化技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整车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和设备,发展整车制造、组装及零配件研发生产,打造新能源汽车制造与应用基地。
(七)大力发展智能农业
1.加快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浙江工业大学、科研院所、企业联盟等开展农业物联网技术攻关和设备研发,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农业物联网传感器、智能控制等推广应用。在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园艺生产、大田种植等领域,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加强农业遥感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德清地理信息产业优势,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农业信息遥感监测网络。
2.推进“机器人+”农业。加快推进农业耕耘、施肥、喷药、蔬菜嫁接、收割、采摘等领域机器人应用。加强智能农业区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机器人作业条件,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机器人作业规范和标准。加快培育农业机器人作业、维修、流通等服务主体发展,探索建立农业领域机器人融资租赁机制。
3.推进智能农业生产管理。推进智能农业大数据应用,建立农业数据分析模型、专家决策分析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趋势分析、价值发现、预报预警等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推进农业智能管理,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探测土壤、识别杂草、探测病虫害、预警气候灾难等智能识别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农产品分类和农产品品质检测中应用。推进智能生产经营,发展集在线种养、智能管理、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定制式生产”。
专栏三 :智能农业应用示范
智能农业应用示范。开展智能农场、农产品加工智能车间、智能型冷链物流等集成应用示范。研发一批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技术,熟化一批农业物联网成套设备,推广一批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到2022年,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领域深入应用,全面建成数据互联、远程可视、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智能农业园区。
(八)培育人工智能+新业态
1.稳健发展智能金融。推进长三角金融后台基地建设,加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科技融合,发展智能投顾、智能风控、金融预测与反欺诈等智能金融服务。推广智能金融服务机器人、人脸识别技术等在金融服务中的应用,拓展金融发展模式。推进人工智能与区块链技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融合应用。支持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服务,创新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等服务。
2.推进智能商务发展。建设涵盖地理位置、网络媒体和城市基础数据等跨媒体大数据平台,围绕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和企业发展实际需求,提供精准的商务智能决策服务。推进跨媒体分析与推理、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等新技术在商务领域应用,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商务服务与决策系统,提升商务决策的科学性。推广智能商务机器人应用新模式。
3.大力发展智能物流。在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加快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提升仓储运营管理水平和效率。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北斗导航等技术在物流系统运行监测、运营管理、运输服务、安全应急和市场信用等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加快完善智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指挥系统建设。发展物流追踪与物资管理、智能调度与高效储运、无人搬运与智能码垛、物流无人机等智能物流应用和产品,推进物流业智能化、精准化发展。
4.加快发展智能文创。鼓励完美世界等文创企业转型,推进人工智能技术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发展AI影视音乐创作、虚拟现实动漫网游、人工智能+钢琴教育、机器人文学创作与新闻出版、智能艺术设计、智能交互式广告等数字内容新业态。丰富完善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在线学习、手机电视等数字内容供给。推进莫干山国际影视文创小镇等平台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影视传媒产业集聚发展。
5.推动人工智能与其他领域融合创新。大力发展分享经济,推广网络约车、民宿出租、家*服务和办公空间共享、旧物交换利用、企业产能设备分享、科研仪器分享等资源分享模式。积极推广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生产模式和众创众筹众设、线上线下融合(O2O)等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发展模式和服务模式转型。
专栏四:人工智能+新业态培育
1.金融后台基地建设。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杭州钱塘江金融港湾建设,积极引进和培育各类优质智能金融业态。推动工行金融后台、省农信联社金融后台、IBM全球再制造中心和中国联通云数据公司浙江德清数据中心等加快发展,加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金融后台产业应用。到2022年,打造在长三角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后台基地。
2.物流智能化应用示范。积极发展“互联网+仓库+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物流模式,引导仓储物流从传统结构向网格结构升级,实现存货、取货、管货、送货的全流程智能化。到2022年,培育4家大型人工智能+物流深度融合企业,支持2个大型物流中心建立智能化物流储运服务平台、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小镇物流信息化率达到90%以上。
3.智能文创产业园建设。搭建人工智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平台,建设集前期创作、拍摄录制、后期制作等文创产业链以及影视主题公园、休闲游乐服务、户外运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影视文创综合体。到2022年,完成20家以上人工智能+内容制作等关联企业的培育和招商,建成10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影视主题公园、影视拍摄基地和教育基地。
五、开展人工智能示范应用
完善智能基础设施,深化人工智能技术与社会治理、*治理和公共服务的融合应用,促进全县发展能级提升。
(一)深化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融合
1.加快智能城管建设。建立德清“城市大脑”,构建多元异构数据融合的城市智能中枢,为城市运行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撑。加快环境识别、人脸识别、数据智能等技术在水利建设管理、园林绿化维护、照明管理、城市管道监控等城市管理领域中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预警和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建设双向互动、公众参与的城市智能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推进智能安防应用。深入实施“雪亮工程”,推动公共安全智能防控、区域报警智能防控、智能决策分析。建设智能监测预警与综合应对平台,推进深度学习、图像识别等技术及产品在社会综合治理、新型犯罪侦查等公共安全领域应用,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和实战效能。推动重点区域安防设备、消防设备智能化改造,提升对警情、火情等的智能感知与智能响应能力。
3.加强智能安监管理。建立重点行业企业事故监测、应急处置、流程追溯、质量控制等智能系统,完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工控系统安全管理体系,提升对安全生产态势掌控、生产事故预防和处理的能力。推广使用智能化安全监管执法装备,形成安全监管监察执法、企业在线监测和预警防控等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设高危行业过程安全管理平台,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
4.完善智能环保体系。建设涵盖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声环境等在内的立体化、全域化环境监测物联网,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环境智能感知与预警体系。搭建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要素大数据平台,加强环境数据深度挖掘、智能分析与警情推送,推动环境质量、污染风险等的精准评估和科学预警。
5.推动智能能源发展。建设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推广智能储能设施和智能用电设施,实现能源供需信息的实时匹配和智能化响应。利用智能电网对大规模间歇性清洁能源进行合理调度,提高清洁能源生产运行的经济性。加强面向工业生产的节能监控和大数据分析,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管理水平。建设智能照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对户外设施的动态监测和节能管控。
专栏五:人工智能与社会治理融合示范
1.德清“城市大脑”建设。搭建智能决策与智能预警平台,融合全县城市管理、城市交通、道路规划等领域数据资源,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为城市运行和服务提供决策支撑,重塑城市管理模式,构建城市智能中枢。
2.智能安防示范。以“雪亮工程”建设为契机,推动公共区域视频监控数据共享。建立覆盖县、街道两级的城市街面秩序智能管控平台,在人流密度较大的街道、广场、公园部署人脸识别、车脸识别等智能应用,提升重大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3.环保智能化示范。建设覆盖全县主要河流、湿地等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水环境动态数据库,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水域动态监控与智能分析预警。推动无人机、环保机器人等在环保监测、治理中的应用。
4.能源互联网示范。建设县域统一的光伏发电调控与运营平台,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光伏电站实时状态和电能负载的动态监测、智能分析、智能预警等环节的深入应用,实现能源生产的实时监测、精准调度、故障判断和预测性维护,提升能源生产效能。
5.智能照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设道路照明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广节能环保新光源、智能先进灯控模式应用,利用智能感知、移动互联、三维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提升对景观灯光、商业广告显示屏等光电设施的动态监察能力。
(二)深化人工智能与*治理融合
1.打造先进智能*。推动电子*务资源集中汇聚,建立集行*审批、便民服务、*务公开为一体的全县统一电子*务云平台。深入推进数据资源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目录平台,推进数据资源采集、汇总和分发。建立基于数据智能等技术的*智能决策平台,加强宏观经济运行监测与决策、对复杂社会问题研判与处置、*策制定与评估等的支持。
2.推行便捷*务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简化*务服务流程,让“数据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推进*务个性化服务,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开展主动式服务。推进*务服务机器人应用,探索承担*务基础业务和业务指导等非核心工作,提高行*服务效率。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全面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电子文件的应用,创新*务服务模式。
3.建立先进的信用体系。促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信用体系建设中应用,建立新型社会信用体系。构建城市信用大数据体系,建设信用评价指数模型、信用大数据搜索引擎、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对城市和行业信用状况的监测、预测、预警。建设统一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信用平台的社会服务和互动,推进信用大数据搜索引擎、信用地图等应用,为*部门、企业、公众提供信用数据服务。
专栏六:人工智能与*治理融合示范
1.人工智能+互联网+*务服务。推进各部门系统与*务服务网衔接,实现权力事项集中进驻和网上服务集中提供。推进*务服务网上网下一体化管理,实行事项的网上综合受理和全程协同办理。建立移动端互联网*务平台,构建一站式微信*务大厅。到2022年,*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线上办理,非涉密事项原则上均开通网上申报。
2.“信用德清”建设。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综合数据库及企业信用信息综合服务门户网站,整合各部门所涉及的企业信用信息,提供全面、高效、便捷的信用信息服务。落实网络实名制,探索建立网络信用档案,实施信用记录电子化存储。建立网络信用公示和失信惩戒机制。到2022年,全面打造“信用德清”“诚信德商”。
(三)深化人工智能与公共服务融合
1.建立智能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智能社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项采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的融合集成,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建设社区便民服务智能终端,为社区提供各类缴费和公共信息查询服务。发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开展智能家居、社区医疗、家*护理、定位援助等领域的智能社区服务。
2.推广智能健康服务。实施德清“健康+互联网”计划,鼓励与迪安诊断等医疗健康领域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发展远程健康服务、个性化健康服务等新型健康服务。推动“医院上云”,创新发展互联网医院、云医院、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智能诊断、智能在线监测和医护实时响应等服务,推广远程医疗机器人服务。建立健康大数据中心,打造健康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推广健康管理可穿戴设备和家庭智能健康检测监测设备应用,开展群体智能健康管理。
3.建立智能交通服务体系。依托德清“城市大脑”,推进电子车牌、高清视频、北斗等感知体系建设,整合交通综合信息,开展交通智能决策。建设智能交通出行服务平台,提供路况信息发布、在线导航、停车诱导、综合交通等信息服务。开展车路协同试点和5G车联网示范,构建支持自动驾驶的路网环境和技术环境。
4.推广智能教育服务。依托德清教育数据中心、教育基础数据库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智能校园试点,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建设具有德清特色的数字资源库,支持网络化教育、电子书包、网上教学等服务发展,打造终生学习环境和学习通道。打造个性化学习体系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推广智能教育助理服务。
5.推行智能旅游服务模式。积极打造集共享、营销、发布、调度、指挥、决策于一体的智能旅游平台。开展旅游大数据挖掘,根据游客消费偏好、行程等提供个性化旅游信息推送服务,发展定制旅游。发挥德清地理信息技术优势,发展基于混合现实、3DGIS的虚拟漫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浸入式的体验。建立一批智能景区、智能旅游特色小镇等。
专栏七:人工智能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示范
1.智能社区示范建设。率先推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实现“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加快推进社区配备电子信息显示屏、缴费和公共服务信息查询一体机等智能服务终端。深化智能社区示范,鼓励成熟的智能社区应用模式向全县推广,到2022年,智能社区示范建设比例达到50%以上。
2.智能健康示范。依托县域内休闲旅游资源和休闲养生环境,建设智能健康养生服务平台,构建涵盖远程监测、预约挂号、家*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功能的养生服务体系。
3.5G车联网应用示范。以智能生态城为先导区,率先部署5G商用网络,广泛部署道路智能感知设备,推动道路智能化改造,构建支持无人驾驶等的车路协同环境,开展5G通信与无人驾驶融合试验等服务,率先建成全国先进的5G车联网示范区。
4.智能校园建设。探索应用大数据、虚拟现实、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新装备。建设由校园卡、传感设备、安防监控、能耗监测、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组成的校园智能感知环境。全面建设中小学学科教室和创新实验室。到2022年,建成20个智能校园,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智能校园环境。
5.智能景区示范。以莫干山、下渚湖、新市古镇等景区为重点,加快推进景区“一张图”管理,广泛部署智能感知终端和景区智能监测系统,实现客流、车流智能监控和智能疏导。建设电子票务系统,推广人脸识别身份认证、电子票、移动支付等功能,为游客提供基于位置与身份识别的个性化服务。
(四)构建先进的智能化基础设施
1.加快建设新型智能网络。加快建设“光网德清”,深化4G网络覆盖,率先部署5G商用网络,全面推动传统网络设施和服务升级。推进热点区域和重点场所高速局域无线网覆盖。在全省率先实施基于第六代互联网协议(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在物流、教育、医疗、*务等领域中开展场景化应用。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融合性网络设施部署,构建“云、网、端”一体化新设施。
2.提升大数据服务支撑能力。完善人口、法人、宏观经济和地理信息四大基础数据库。加快推动中国联通华东数据中心建设。建设地理信息大数据、金融后台大数据、生命健康大数据等行业大数据中心,搭建人工智能与行业融合应用的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运用云计算、绿色节能等技术建设弹性可扩展、高效节能、分布式的云数据中心,完善支撑大数据智能等技术应用的云平台环境。
3.建立安全的智能应用环境。探索建立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率先实现对人工智能算法设计、产品开发和成果应用等的全流程监管。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强化人工智能产品和系统网络安全防护。推动人工智能安全认证,加强关键领域智能应用安全审查。全面深入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分级保护、应急管理等监管制度,加强数据安全保障。
专栏八: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
1.宽带网络能力提升。加快推进城市光网全覆盖,推动农村地区行*村光纤通达和升级改造,基本实现光纤到村。力争到2022年,实现全县宽带普遍接入能力达到1Gbps。
2.人工智能数据平台建设。建设满足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数据公共服务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到2022年,建成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系统、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服务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系统等基础资源平台。
3.行业大数据中心建设。支持大型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打造面向休闲旅游、健康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地理信息、现代物流、智能家居等行业的大数据中心。到2022年,建成一批国内先进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大数据中心。
六、探索人工智能机制创新
探索制定符合人工智能发展规律的*策机制,鼓励企业创新、激发市场活力,走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一)创新数据资源应用支撑机制
创新数据资源的集聚机制。建立县大数据云平台,整合*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等领域各类数据平台和数据中心,对接科研院所等第三方数据资源,形成覆盖全县、布局合理、互联互通的一体化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务应用系统迁移上云,推动交通、社保、医疗等公共信息资源及生产、消费等经济领域数据资源在云平台汇聚。深化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机制,提升大数据云平台的数据采集、整合和管理能力。梳理数据资源,制定数据采集、治理、质量、安全等标准规范。
创新数据资源的开放管理机制。按照一数一源、多元校核、动态更新等要求,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共享和开放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机制。制定*务数据资源目录,有序开放相关数据资源,为引导人工智能企业入驻提供数据原料。建立大数据交易平台,推动企业数据、社会数据等上线交易流动。推进数据资源的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利用,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层次挖掘数据信息资源。探索数据资产化、数据所有权确权等机制。
创新数据资源的安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数据资源的审查机制,明确信息、数据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德清县信息安全监测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通过强化安全策略、确定安全边界、强化安全技术和落实安全措施,为大数据云平台搭建可靠、可信、可持续的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数据资源灾备中心,满足数据的存储和容灾备份需求。完善信息采集和管控、敏感数据管理等领域的规章制度。
(二)创新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支撑机制
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以项目带人才,建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模式,推动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带动人才集聚。以平台接人才,在杭沪苏等人才集聚地建设人才“飞地”,开展柔性引才;鼓励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探索“城市合伙人”机制。以乡土汇人才,打响“游子文化”金名片,建立德清籍优秀人才库,建设在外德清人才交流信息平台,打通优秀人才回归信息通道。以需求育人才,紧密企业与高校联系,按需开展定向人才培养;动态绘制人工智能领域全球高端人才分布地图,匹配紧缺人才目录,开展“靶向”引才。
创新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实施“企业+*”双重人才评价机制,增加企业自评的含金量,为高端人才疏通上升通道。完善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对未转化知识产权的处置权利,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定权。推广“人才激励券” “创业券”等奖补模式。支持企业实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企业建立人才贡献奖励年金制度,给予相关税收优惠。
完善人才服务保障机制。全面深入实施“人才新*11条”“科技新*18条”,实施德清人工智能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落户、医疗保健、配偶安置、子女就学等“一揽子”优惠*策服务,实行高端紧缺人才“一人一策”“一事一议”。完善创业创新平台、载体及其配套服务,实现“拎包入驻”。完善自主创业人才支持*策,为人才创业提供项目启动资助、贴息、融资担保等金融服务。
(三)探索鼓励技术创新与应用的管理机制
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针对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应用示范、产业培育等过程中的探索性、创新性行为,建立容错事项清单和甄别举措,解除创新束缚、激发创新活力。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监督管理,建立“试错”风险资金池,为可能失败的创新项目预留出资金以保障研究的持续。引导科技保险企业创新保险产品,为企业研发、产品创新等提供风险保障。
探索适合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管理体制。坚持应用与管理管控相结合,开展支持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管理机制改革,形成规范完善的新产业新业态管理制度体系。积极探索对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产品、服务的跨部门协同监督管理体制。设立首席研究员、首席技术官、首席科学家等高级岗位。针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探索完善相关运行机制。探索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机制,促进无人驾驶发展。
探索人工智能行业应用的统计监测机制。加强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融合应用特征的研究,建立健全反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及人工智能融合应用水平的统计监测指标,率先建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与融合应用统计评价体系。研究建立智能经济统计数据库,强化对数据的动态监测分析,定期发布智能经济统计监测报告和评估报告。加强评价结果应用,引导产业发展。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领导与组织实施
构建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成立德清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县暨智能生态城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拟成立智能经济发展局,统筹决策部署和重大事项安排。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工作的沟通协调。设立专家咨询委员会,开展决策咨询、工作指导和评估评价等工作。
建立健全工作监督考核机制。制定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年度工作与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实施项目责任清单制度和滚动考核评估机制,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范围,加强绩效评估。
(二)优化资源配置与要素供给
完善土地、能源要素保障。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监管和考核制度,淘汰落后产能,盘活土地、能源等资源,加强向人工智能领域倾斜。设立人工智能发展重大项目库,争取省市土地*策、能源*策等对入库项目的优先支持。
加大财*资金和优惠*策支持。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信贷引导基金等资金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智能设备首台套等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行普惠制创新券,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创新、研发活动的受益面。增强城市建设投资倾斜,优先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产业项目建设。继续落实“两免三减半”等减税降费*策措施及其他高科技企业相关税收优惠*策。
增强上市融资与金融扶持能力。引导浙商人工智能产业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引进项目提供挂牌融资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及发行各类直接融资工具,鼓励企业发行公司债券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单融资增信等服务,加大对智能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创新开发建设与运营模式
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深化*购买社会服务,探索有限领域*务服务外包机制。推行*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模式),针对智能生态城等重大项目建设,成立专业运营公司,全面承担投融资、开发、建设、经营与管理,探索以业兴城的市场化机制。推动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多元协调的运行体系。按年度梳理全县人工智能应用需求和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推动“需求项目化、问题项目化”和项目工程化,通过揭榜挂帅等形式带动项目落地。
打造线上专业运营服务平台。利用移动互联网,建立以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为主体的专业运营服务平台,整合县域范围内的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资金、知识产权、法律咨询等一体化服务。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优化管理和服务,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智能服务体系,实现持续运营和发展。
(四)推进标准研制与规范保障
规范完善企业和项目准入标准。制定德清县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智能生态城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加强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企业及优质项目的引进,高质量把关项目入驻,高起点布局产业发展。完善土地空间开发强度标准,促进建设开发与绿色生态环境协调。
积极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联合国家、省标准化相关部门和科研院校,共同开展人工智能行业应用标准和规范研制。实施人工智能标准化建设行动,鼓励科研院校、人工智能领域龙头企业在家居等优势领域参与或主导建设行业标准。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国际标准的研究制定。培育省级以上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为企业开展技术和标准创新提供平台支撑。
健全*策、产权制度保障。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建立知识产权资源池,鼓励企业、科研院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认定。积极推广专利快速审查、确权、维权一站式服务,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五)全方位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建立完善的涉企服务体系。搭建一批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营造“*搭台、企业唱戏”的平台环境,强化筑巢引凤。深化“放管服”改革,创新“店小二”服务,推行足不出户“不见面”“零跑动”审批服务、到家的跟进服务、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服务等高效服务运行机制。
塑造区域融合和对外开放合作生态。建设好智能生态城、德清科技创新走廊,全方位对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在沪杭苏等发达地区设立科技创新“飞地”为切入点,主动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发达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依托浙江省“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积极利用双边、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深化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人工智能领域战略合作。
以创组织、办峰会等形式加强对外宣传。争创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德清分会、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联盟等组织,扩大对外影响力。以承办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为契机,举办全球(德清)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大会、中国(德清)人工智能技术与产品应用博览会,组织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创新创业大赛,将德清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中心和交流中心。加大媒体宣传,开展全民智能化应用科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