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化学东华科技共同主办的“2024绿电绿氢创新产业*策和技术交流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本次大会以“推动电氢氨醇融合创新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为主题,致力于搭建绿电绿氢产业的深度对话与合作平台,深入挖掘电氢氨醇融合创新的潜力,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动力。
生态环境部首席法律顾问别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傅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伟善;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通辽市人民*副市长陈奕名;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系统中心副主任刘坚;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李志坚;东华科技*委*、董事长李立新,*委副*、总经理郭贵和等领导班子成员、高管;以及来自*部门、行业协会、科研院所、领军企业等两百余位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企业家参加会议。
孙伟善表示,我国作为世界最大氢气产销国,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目前已经形成国家战略、财税*策、组织机构、产品体系、市场体系、价格体系“六维”支持体系。近年来,石化联合会在*和国家的号召下,积极推动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致力于推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电氢氨醇融合创新”的协同发展产业链。目前,全球氢能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要从技术创新、统筹储运设施、多元化应用推广、标准体系建设、合作交流开展示范项目等方面持续发力、协同推进,助力氢能产业成为推动我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
别涛表示,近年来,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新趋势,新能源产业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新型储能、绿电制氢能技术成为*和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热点、焦点。他强调,全球正在进入“氢2.0”时代,氢能产业向“泛氢”能源方向发展,绿氢及其衍生出的绿醇、绿氨,将成为海量离网绿电的最终归宿。未来,要聚焦加强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应用、助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科技创新成果将加快国内绿色低碳转型的效率和速度,为全球绿色转型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潘跃龙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绿电和绿氢产业的显著发展成就,进一步阐述了氢电协同在绿色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强调了两者互补融合的重要性。他强调,要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重视产业化和示范应用,鼓励多样化商业模式创新,逐步降低用氢成本,努力构建健康的绿氢产业发展生态。同时,他介绍了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为推动氢电协同技术和产业发展所采取的系列举措,并呼吁与会专家和嘉宾积极交流思想、凝聚共识,为我国绿色能源发展贡献力量。
陈奕名表示,近年来,通辽市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积极培塑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和绿色化工产业,全力推进绿能与产业协同开发,建设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形成了独特的产业聚集优势。通辽市*与东华科技深度合作、携手共进,在扎鲁特旗投资了年产30万吨乙二醇项目,并正在开展生物质气化技术的开发。东华科技生物质加压气化技术,代表了当前绿色能源化工技术的前沿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通辽市将一如既往地做好服务保障,全力支持生物质加压气化等先进技术在当地的落地和应用推广。
李立新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对各级领导和嘉宾长期以来对中国化学和东华科技的支持和信任表示感谢。他表示,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绿电绿氢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正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新宠。“十四五”期间,东华科技把“新能源”作为最重要的业务拓展方向,致力于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上半年,公司先后承接了涵盖绿氢、绿氨、绿色甲醇及绿色航煤等领域的30余个前期咨询和设计项目,大力推进加压生物质气化中试工作。未来,东华科技将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投入,为推动新能源行业和化工行业的双向奔赴贡献更大力量。
大会举行东华生物质加压气化技术启动发布仪式。该技术是一项极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前沿技术,凭借抗结焦性能优、原料适应范围广、单炉处理能力强、气化炉运行压力高、合成气焦油含量低、碳转化率高以及废水排放少等显著优势,可极大地提升生物质气化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性能,将为生物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化学品的生产注入强劲动能。
本次大会精心设有11个主题演讲报告,议题涵盖电氢协同,绿氢制取、储运、应用等全产业链环节。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前沿技术、产业*策、发展趋势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他们以前瞻性的视角聚焦于全球氢能产业的最新科研技术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高屋建瓴、放眼未来,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本次大会还设立嘉宾访谈环节,东华科技财务总监、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顾建安,明阳智慧能源集团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杰,山东氢谷新能源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真,上海闻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程兆鹏,庄信万丰脱碳解决方案团队负责人熊光涌,北京乡电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袁英江参加访谈,访谈由东华科技绿色能化中心负责人闫梦辉主持。嘉宾就全球能源转型与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实践、绿氢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储氢技术的未来发展等一系列关键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同洞察并揭示了行业发展的未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