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数字经济、数字*、数字社会生态体系建设,发展互联网服务和相关产品,努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新高地。”2022年1月20日,江苏省委副*、代省长许昆林(1月23日已当选为江苏省省长)在江苏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江苏省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目标。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数字经济、数字*、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改革等正成为沪苏浙皖等长三角地区省市《*工作报告》中同频共振的热词。刚刚迈入2022年,上海市与江苏省纷纷通过了数字经济发展相关条例,为数字化转型打下制度基础;浙江省也召开了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开启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安徽省则在《*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发展数字经济的种种具体举措。
(资料来源:中国经济信息社、中国信息协会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目标:到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达到10%,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产业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数字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均等,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展望2035年,力争形成统一公平、竞争有序、成熟完备的数字经济现代市场体系,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规划》充分释放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的信号,体现了*服务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信心和魄力。”中南财经*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十四五”期间,推进数字化转型支撑服务生态培育工程建设,提升产业数字化转型速度与效率,不仅是发展所需,更是现实所迫。
数字经济成两会“同频”词汇
随着地方两会的密集召开,数字经济正成为各省市《*工作报告》的“同频”词汇。
记者梳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工作报告》发现,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正成为长三角地区成员间的共同目标。其中,上海市提出,将聚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具体举措包括推动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打造30个制造业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新建4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等。
江苏省提出,将把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作为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不断提升江苏省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深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
浙江省也提出,2022年,将全力推动数字经济积厚成势,深化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2%。安徽省则提出,大力推进科技强农,实施数字赋农等行动;推进工业互联网赋能增效,为各类中小企业精准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推动服务业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数字消费等新的增长点。
“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数据,数据的处理技术靠的是软件,推动软件的发展十分重要。”安徽省人大代表、科大国创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永东认为,当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软件领域差距仍然较大。通过减税降负、专利保护、专项融资和揭榜挂帅等激励*策,引导企业集中力量攻克核心电子器件、芯片、基础软件等技术难题。
董永东建议,应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价值释放进行投资入股,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安徽省应尽快融入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安徽省区域化数据中心,充分利用长三角一体化的资源,并发挥安徽省的能源优势。
企业数字化升级转型是关键所在,也是大势所趋。浙江省*协常委、民建湖州市委会主委、湖州市贸促会会长金凯在调研中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数字人才短缺、服务商匹配程度低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滞后等问题。
对此,金凯建议,需要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作用,整体带动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培育发展数字服务企业,为企业数字化水平提升架桥铺路,并加大培育数字技术和经济人才。
江苏省也同样存在数字人才缺口问题。“目前,江苏省缺乏数字经济人才专项规划和总体布局,数字经济人才‘引培’力度仍需加大、职业发展通道有待建立,集聚数字经济人才的平台载体还不够多。”江苏省*协委员、省人社厅副厅长朱从明建议,要摸清数字经济人才家底,绘制紧缺人才图谱,编制数字经济领域“高精尖缺”人才目录,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制定数字经济人才发展规划,对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进行总体布局。
当前,上海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全国领先,率先成为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第一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0%。
“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数字产业化’是手段,‘产业数字化’是目的,这两者并非是替代关系。”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优刻得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季昕华指出,数字产业化相比较于产业数字化,其边际成本更低,在资本深度渗透的情况下,上海应平衡数字经济发展,避免“脱实向虚”风险。
季昕华建议,要推动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协同,实现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在他看来,这也是针对当前“数字产业化发展快于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避免数字经济“脱实向虚”风险的必然要求。
挖掘经济发展新增长潜能
《中国数字经济白皮书》数据显示,2015~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总规模占GDP的比重由27%提升至38.5%。2020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根据“2021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公布的数据,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总量达10.83万亿元,占全国数字经济规模总量约28%,占长三角地区GDP的比重约为44%。
而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的长三角地区,也已尝到了发展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以江苏省为例,2020年江苏全省数字经济规模4.4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江苏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为10.3%左右。这一数据已超过了上述《规划》确立的“十四五”发展目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告诉记者,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蓬勃兴起,正在成为重塑各国经济竞争力和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竞相将发展数字经济作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重要抓手,纷纷制定出台战略和规划,加快构建国家竞争新优势,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
正因如此,随着《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各地在2022年伊始也加大了部署,为数字经济发展“把脉”具体方向与重心。
2022年1月11日,浙江省召开数字经济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会议强调,数字化改革是浙江省新发展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数字经济系统建设是浙江省实施数字经济 “一号工程”、构建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浙江省数字经济系统建设的“路”和 “桥”,是一次对产业体系、主体关系和治理体系的系统重塑和集成创新。
1月12日,上海市*召开《上海市数据条例》配套*策解读新闻发布会,《条例》已于2020年11月25日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并于2022年1月1日生效。
上海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吴清表示,上海市*梳理了七大方面37项配套措施任务,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尽早”“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计划于2022年3月底、6月底和12月底三个重要时间节点,分批出台配套*策或完成配套措施,在年内基本建成数据领域“1+X”制度体系。
就在同一天,江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了《江苏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草案)》,针对江苏省缺乏数字基础设施发展规划,缺乏阿里巴巴、腾讯等头部平台企业等问题,明确了新建、改扩建公共场所、园区、建筑物等应当统筹考虑数字基础设施部署;同时将培育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加速数字产业化并与实体经济融合。
此外,江苏省工信厅等八部门也联合研究制定了《江苏省数字经济加速行动实施方案》,将实施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升级、数字产业化加速领跑、产业数字化加速转型、产业生态加速优化、数据价值化加速探索、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六大行动,聚力打造形成数字经济发展新格局。
同程研究院研究员杨德林表示,数字经济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已是后工业经济时代的主体经济形态特征。“发展数字化经济有利于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并利用‘分工+协作’的协同创新形式开展合作化探索,挖掘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