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

安徽省资讯 (1940) 发布于:2024-03-06 10:32:43 更新于:2024-03-06 10:32:43 来自:合肥日报
项目申报

3月5日,记者从省*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省委、省*已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千亿斤江淮粮仓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预计到2035年全省粮食产能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

《意见》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推进工程。以山区、丘陵、采煤塌陷区、江淮分水岭地区、淠史杭灌区等为重点,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标准,亩均财*投资分区分类提高到3000元。到2035年,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以上。

《意见》中还明确,加快建设种业之都。依托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建设生物育种安徽省实验室、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等高能级研发平台,争创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建设大蜀山种业创新中心,做好生物育种前沿技术研究。建设现代种业产业园和产业集群,支持合肥建设种业“双百产业园”,支持合肥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开展种业企业扶优行动,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推动一批种业企业上市。

在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方面,抓好粮食生产大中型智能机械、小型轻便机械“一大一小”机械的研发推广。到2035年,全省大型复式智能高效机械占比达到50%。推广“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到2035年,全省建成育秧中心800个以上、烘干中心800个以上、综合农事服务中心1000个以上。

《意见》中提到,集成推广粮食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做好粮食生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四新”技术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集成应用。到2035年,全省主推粮食生产“四新”技术120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2%。

同时,开展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到2035年,建设粮食高产指挥田和精耕细作标杆1000个,示范带动全省粮食生产大面积均衡增产;全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提高22%,亩均产量达到912斤。

发展粮食精深加工,安徽将实施一批大型粮食精深加工项目,打造稻米、小麦、玉米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建设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到2035年,全省粮油加工业产值达到5500亿元,规模以上粮油加工企业达到2000家,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70家、50亿元以上的15家、100亿元以上的5家。

创响皖美粮食品牌。到2035年,全省粮食类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3000个,打响芜湖大米、巢湖大米、怀远糯米、涡阳小麦等一批皖美粮食品牌,“中国好粮油”产品达到60个,安徽粮油产品在沪苏浙市场占有率达到35%。

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推进“秸秆变肉”暨肉牛振兴计划。到2030年,全省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40%,肉牛饲养量力争达到500万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200亿。以沿淮、沿江行蓄洪区洼地为重点,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到2035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800万亩。

《意见》中还指出,支持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支持种植经验丰富、经营能力强的种粮大户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种植经营规模。优先将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发展成家庭农场,规范提升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广入股分红、订单收购、打工就业、技术指导等联农带农机制。到2035年,全省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8万个、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2万个、粮食生产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万个。推动各类服务组织合作,组建粮食生产服务联合体,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全环节覆盖。开展粮食社会化服务规范化试点。到2035年,全省粮食生产类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5万个。

为保障《意见》实施,安徽除了在财*投入、金融服务、用地*策上给予保障,还将扎实建好人才队伍。优先将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手、经纪人等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每年培育3万人。同时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打破学历、论文、职称、年龄等限制,开展高级、中级、初级人才职称评审,激发“田秀才”“土专家”粮食生产热情,并依托农业高校定向委托培养本科、专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到2035年累计培养3000名。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777.com91网站入口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