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六大都市圈发展新高度

安徽省资讯 (5472) 发布于:2022-06-29 09:56:55 更新于:2022-06-29 09:56:55 来自:中安在线
项目申报

长三角六大都市圈一览

作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长三角有6个都市圈,分别是上海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

从经济体量、人口总量和辐射范围来看,上海都市圈无疑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共有9个成员城市,GDP总值占到整个地区的45%,人口总量也占到近25%。南京、杭州则在第二梯队,成员城市分别达到8个和6个,人口总量在2500万以上,GDP总值分别占到长三角约24%和16%,各方面的指标都比较均衡。

拥有8个成员城市(含县级市桐城市)的合肥都市圈,尽管在人口总量上不输,但GDP总值与南京、杭州都市圈有一定差距,并且辐射范围并未出安徽省。苏锡常都市圈和宁波都市圈的经济实力不容小觑,尤其是苏锡常都市圈的GDP总值近4.6万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都市圈均只有3个成员城市,辐射范围有限,并且多处于大上海都市圈的辐射范围内。

中心城决定都市圈发展高度

某种程度上,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决定了都市圈的发展高度。

长三角六个都市圈中,上海是唯一GDP超4万亿元的超大城市,综合实力、人口吸引力都与其他城市拉开较明显的差距。

第二梯队的杭州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则各有特点。杭州不论是GDP还是人口数量,在都市圈内的首位度都比较高。2020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290亿元,增长13.3%,高于GDP增速9.4个百分点,占GDP的26.6%。但杭州的弱项在于制造业略显动力不足。杭州在2019年启动“新制造业计划”,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8.6%、8.1%和11.8%,占规模以上工业的67.4%、38.9%和50.6%。

南京在都市圈内的首位度相对较低。得益于近两年经济的稳定增长,南京在都市圈的GDP首位度达到24%,南京的城镇化率和人均GDP也有优势,但人口首位度仍然低于20%。另外值得一说的还有南京的科教实力。南京拥有的高等学校数量共计44所,高于杭州高等学校数量的39所,其中南京“985”“211”高校数量有10所,杭州只有1所。

相对其他几座中心城市,合肥起步较晚,GDP规模相对其他几个中心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但合肥近两年凭借做强汽车制造、装备制造产业和发展光伏、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不断提升自身的经济规模,在都市圈内的经济首位度达到34%,人口首位度也达到24%。作为安徽省的省会城市,合肥如何夯实基础、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值得进一步观察和期待。

计划单列市宁波,长久以来都是全国乃至世界级港口城市、工业重镇,GDP规模甚至超过合肥。相对于都市圈内的舟山、台州,宁波的经济和人口规模优势十分显著,首位度甚至都超过50%。首位度过高也说明宁波都市圈尚处在都市圈形成的较早期阶段,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有限,未能充分带动其他城市。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宁波存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校、医疗资源有限,高科技和排头兵企业较少等问题,城市能级相对几个省会城市还存在一些劣势。

产业协同度决定都市圈内黏性

除了中心城市的发达程度,都市圈的形成还取决于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联结协同的程度,尤其是产业协同的情况。

上海、南京、杭州三个都市圈,中心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都较高,结构上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一产业占比极低,有利于中心城市发挥经济扩散效应,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分工。

苏锡常地区紧邻上海,交通十分便捷,尤其是与上海市地域相接的苏州,接受上海辐射带动最强。近几年,上海的产业辐射效应进一步增强。随着与上海城际铁路、市域轨道的进一步建设和规划,南通、嘉兴等城市也与上海的产业联系越来越密切。杭州一方面积极承接高端制造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文旅等产业带动了周边市场,比如2018年黄山加入杭州都市圈,近两年杭州都市圈成立数字协作联盟、推进旅游与文化专委会。

与杭州相比,南京的制造业基础更为厚实,去年南京都市圈获得批复,成为国家级都市圈。南京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之一,包括了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型电子信息和绿色智能汽车。这带动了镇江、滁州的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配套;扬州和马鞍山的机械设备制造等周边产业……不过,南京都市圈周边城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

相对而言,另两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合肥和宁波,存在产业前沿度有待提升、高端要素聚集度不高的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合肥、宁波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占比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与上海、杭州和南京为核心的都市圈相比,合肥与周边城市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低。研究者分析发现,上海、杭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制造业差异程度较低,大类行业结构相似,处于行业内分工阶段。而合肥与都市圈内其他城市的制造业差异化较高、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仍以产业间分工为主。

近日,合肥、宁波都提出,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力争达到万亿元,增幅超63%。未来这两座城市如何继续提升其经济辐射力,我们拭目以待。

THE END

温馨提示:

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新媒体服务
链接链接链接链接s999精品免费视频精品亚洲永久免费nba链接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