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被称为21世纪创新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产业。
自从2016年获批建设省级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战新基地以来,这一产业在合肥步入发展“快车道”,产业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年底,合肥生物医药全产业链集聚企业超400家,实现营业总收入653.7亿元。
作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是合肥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合肥市“十四五”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力争建成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力前沿 强平台精准支持产业
3月,中国科大先研院,小雨盖不住盎然春意。实验动物平台外的廊道上,一块清晰的大屏多视角呈现着每个实验室正在进行的工作。
作为新型研发机构,中国科大先研院通过系统调动高端仪器设备和高水平人才服务队伍,已支持安科生物、立方制药、中科普瑞昇、科生景肽、星眸生物、通灵仿生等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开展创新攻关。
距离实验动物平台不远,在脑成像平台,实验师郭军正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脑切片的成像结果并形成数据。“人脑非常复杂,我们探究它,需要知道大脑中的神经元是怎样连接的。”郭军说,脑成像平台拥有国内第一套多电子束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它的成像速度极快。比如同样的脑成像数据量,传统电镜需要一个月左右,多电子束电镜只需要一天多就可以完成。
“脑成像研究,可以聚焦脑神经微观环路,构建出大脑重点区域的纳米级分辨率三维联接组地图。”郭军说,未来通过研究深入了解大脑,可以有针对性地了解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自闭症等疾病,为有效治疗提供全新靶点和策略。
实验动物平台、脑成像平台、生物细胞平台以及信息计算平台等,都是生物医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大先研院与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同建设,集聚两院的优势科研资源与成果转化*策,致力于推动生物医学与人工智能的理念融合与技术集成。
在中国科大先研院平台与公共技术部副部长苗丹蕊看来,这些平台间能有效融合,互为支撑。下一步,生物医学平台将聚焦脑神经科学、基因编辑、干细胞、精准医学等产业领域,深化产学研融合,打造颠覆性与会聚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
“生物医学平台的建设发展,得到了省、市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苗丹蕊坦言,为推动该平台建设,市发改委和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开展了多次专项研讨,牵头组织赴全市生物医药企业调研,找准产业痛点、堵点,精准掌握企业需求,积极协调全市资源,提供了很多支持。
高质量的产业平台,激活了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目前,全市拥有安科生物肿瘤精准治疗技术及产品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金域检测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兆科药业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智飞龙科马安徽省疫苗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近70个,生物医药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注重创新 抢占发展“黄金赛道”
作为国家首批医药制剂国际化先导企业的华益药业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目前各条产线都在开足马力生产。2021年,华益药业出口欧洲的制剂数量超过15亿片,出口额达3000万美元;预计3年内,企业出口量有望增长至30亿片。
“我们主要进行片剂、硬胶囊剂的生产,新药品和新剂型的研发等,是安徽省唯一一家通过欧盟GMP认证的现代化医药生产、研发企业。”华益药业董事长高煜介绍说,CDMO(委托研发和委托生产一体化服务)是一条新兴赛道,但华益药业进入得早,抢占了先机。
近年来,华益药业一直位居全国医药制剂出口前十,特别是在面向欧洲的CDMO业务中稳居前三。高煜认为,未来三四年,CDMO业务将迎来爆发期。由于早期布局进入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管理体系和质量体系,华益药业的业务规模年均增长超过40%,在行业内稳居“领跑”位置。
产能和规模的飞速发展,背后是企业注重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去年,华益药业研发投入达到4000万元,占营收比重为14%。未来3~5年,华益药业将以打造国内领先的国际化制剂CDMO平台为战略目标,全面提升研发和生产规模。为此,华益药业启动了总投资5亿元、产能130亿片的新厂区建设,计划2024年6月投产。
不仅是华益药业,以创新为支点,更多“合肥身影”出现在生物医药的“黄金赛道”上。
在合肥科生景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年轻的团队正在全力以赴赶制全球订单。这家成立于2018年的企业,主要从事以多肽为核心的创新药最前端研发工作。其中,凭借已构建完成DNA编码多肽库的合成体系,成为国内首家在多肽创新药物领域开发这一技术的企业,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安科生物的重组人生长激素国内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二;智飞龙科马的重组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于2022年3月获准在国内附条件上市;合肥中科离子的质子治疗项目有望建成为国际一流的质子治疗中心及高端医疗装备产业化平台……拥有诸多行业龙头的合肥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诚如高煜所言,加大研发投入,是企业扩大规模的关键。而*给予的资金补贴、优惠*策、市场融资和高层次人才*策等方面的引导,以及全方位的暖心支持,则给了企业发展壮大的信心。
聚力未来 健全产业链生态
3月18日,合肥市两家本土企业必欧瀚、深蓝医疗向市红十字会捐赠1000万人份的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为提高新冠病毒“早发现”能力注入“合肥力量”。
展示“合肥力量”,许多项目正在行动,让更多的新药、好药造福人类。
3月10日下午,肥西县与亿帆医药签署合作协议,亿帆基因重组生物制药基地正式落户。此次签约的新项目,由亿帆多个技术研发平台在研项目商业化新扩建设整合形成,力争打造完善的生物医药产业体系。
作为一家创新型研发生产企业,亿帆医药连续多年进入中国医药研发前十名。2017年,合肥亿帆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开始建设,2021年多条生产线具备生产条件。
“合肥市和肥西县对生物医药企业的支持力度非常大,出台了多项奖励*策,支持企业研发新品种。”合肥亿帆医药总经理沙小华说,生物创新药的研发成为公司后期发展的着力点,按照这个速度,到2025年,亿帆将进入国际主流市场,在生物医药领域闯出一片蓝天。
翱翔于蓝天的还有产业链上的许多企业:合肥离子医学中心,数年磨砺之下,“质子刀”一朝出鞘,今年2月20日,首批入组的第二名肿瘤患者完成治疗顺利出院;安科生物正大力拓展以单抗药物为主的基因工程药物,成为全国第二家上市治疗乳腺癌单抗药物的企业;锐世科技围绕全数字PET技术体系,累计申请专利635件,实现全数字PET领域专利全球第一,并且正牵头中国“全数字PET标准”制定工作……
头部企业“加速奔跑”,重点企业“竞相绽放”,生物医药行业产业体系的完善蕴藏着无限潜力。市发改委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处副处长陈思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市将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落实市委市*重点产业链机制的工作部署,加快招引培育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推进一批创新产品和技术、不断完善产业配套体系,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力争“十四五”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树立合肥高质量发展又一“产业地标”。
生物医药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十四五”期间,合肥还将加强生物医药产业相关创新平台建设。据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我市将加快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建设,依托研究院组建合肥市生物医药产业协会,借鉴学习先发地区产业发展经验,建成立足合肥、服务全省、面向长三角的生物医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产业的“链动”水平,促进更多大项目落地……势头强劲的生物医药产业,将持续完善生态,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