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改革、科技、商务、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医疗保障、药品监管、中医药管理部门:
现将《“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十四五”医药工业发展规划
医药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十四五”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 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医药工业向创新驱动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医药工业迈向新发展阶段
经过五年发展,医药工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力 更加强劲。“十四五”期间, 医药工业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 面临深刻变化,将进入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链现代 化、更高水平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一) 发展基础
整体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 医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9.5%,高出工业整体增速 4.2 个百 分点, 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 3.0%提高至 3.9%;规模 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长 9.9%和 13.8%,增速居各工业行业前列。龙头企业规模壮大,产业集中度提升, 2020 年百强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 30%。
产业创新取得新突破。“十三五”期间, 医药研发投入 持续增长,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约 8%,2020 年 上市公司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 6%。在研新药数 量跃居全球第二位,1000 余个新药申报临床,47 个国产创新药获批上市,较“十二五”翻一番。医疗器械、制药装备、 生产用耗材等领域的一批高端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供应保障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国内企业新增 药品生产批件 2941 个,其中首次上市药超过 200 个。 多个 疾控重点疫苗实现产业化,278 个品种 964 件通过仿制药质 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小品种药集中生 产基地建设等措施取得实效,供应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疫情防控贡献突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防护物资、 诊疗设备及时扩能扩产,诊断试剂、治疗药物、新冠病毒疫 苗应急研发和产业化成效突出,多条技术路线的新冠病毒疫 苗顺利实现产业化,并且在短时间内形成了全链条质量安全 管控能力,有效满足国内接种需求,并为全球抗疫做出积极 贡献。
国际化发展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期间, 出 口交货值 年均增长 14.8%,创新药国际注册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对 外投资活跃,产品技术引进增多,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加快发 展。
(二) 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和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新冠肺炎 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深化,医药工业 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将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新一轮技术变 革和跨界融合加快。围绕新机制、新靶点药物的基础研究和转化应用不断取得突破,生物医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 合, 以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合成生物技术、双功能抗体等 为代表的新一代生物技术日渐成熟,为医药工业抢抓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供了广阔空间。全球医药产业格 局面临调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国愈发重视医药工 业的战略地位,人才、技术等方面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同时, 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对我国传统 优势产品出口和向更高价值链延伸带来了挑战。新发展阶段 对医药工业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健康中国 建设全面推进,居民健康消费升级,要求医药工业加快供给 侧结构性改革,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我国经济 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医药工业加快质量变革、效率 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 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总体来看,“十四五”时期我国医药工业发展机遇大于 挑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加 快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技术创新方面,前沿 领域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制机制仍需完 善,行业增长急需培育壮大创新动能。产业链供应链方面, 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尚未形成,产业集中度不 高。供应保障方面,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需增强, 企业开发罕见病药、儿童药积极性低,小品种药仍存在供应 风险。制造水平方面,仿制药、中药、辅料包材等领域质量控制水平仍需提高,原料药绿色生产和布局问题仍需解决。 国际化方面,出 口结构升级慢,高附加值产品国际竞争优势 不强。
二、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彻*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 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制 造强国战略,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 主题, 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发展和安全, 全面提高医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供应链稳定可控,加 快创新驱动发展转型,培育新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高端化、 智能化和绿色化,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健全医药供应保障 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二) 基本原则
坚持生命至上。将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根本目标,优 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完善供应保障体系,提升药品 可及性,使行业发展成果更好服务健康中国建设、更多惠及 全体人民群众。
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 核心任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创新生态, 提高创新质量和效率,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为医药工业持 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
坚持系统推进。加强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统筹推 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绿色安全、 区域发展,兼顾保持稳 定增长和提高发展质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各细分领域协 同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立足国内市场规模优势,充分吸引全球 资源要素集聚,大力开拓全球市场,加强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以更高水平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协作,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 水平走出去。
(三) 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前沿领域 创新成果突出,创新驱动力增强,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 高,药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国际化全面向高端迈进。
——规模效益稳步增长。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年均增速 保持在 8%以上,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提高到 5%左右; 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创新驱动转型成效显现。全行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到 2025 年,创新产品新增销售占全行业营业收入 增量的比重进一步增加。
——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控。医药制造规模化体系化优 势进一步巩固,一批产业化关键共性技术取得突破,重点领 域补短板取得积极成效,培育形成一批在细分领域具有产业 生态主导带动能力的重点企业。
——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重大疾病防治药品、疫苗、防护物资和诊疗设备供应充足,医药储备体系得到健全;基 本药物、小品种药、易短缺药品供应稳定,一批临床急需的 儿童药、罕见病药保障能力增强。
——制造水平系统提升。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质 量管理得到加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数量进一步增 加;企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安全 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生产安全风险管控能力显著增强。
—— 国际化发展全面提速。医药出口额保持增长;中成 药 “走出去”取得突破;培育一批世界知名品牌;形成一批 研发生产全球化布局、国际销售比重高的大型制药公司。
展望 2035 年,我国医药工业实力将实现整体跃升;创 新驱动发展格局全面形成,原创新药和 “领跑”产品增多, 成为世界医药创新重要源头;产业竞争优势突出,产业结构 升级,在全球医药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产品种类多、质 量优,实现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全面建成健 康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三、加快产品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突破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和人民 生命健康,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持续健全创新体系,完 善产业创新生态,大力推进创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促进 医药工业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一)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大力推动创新产品研发。推动企业围绕尚未满足的临床,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创新产品的开发。支持企业立足本土 和优势,面向全球市场,紧盯新靶点、新机制药物开展研发 ,积极引领创新。推进中药守正创新,开发与中药临床定位 应、体现其作用特点和优势的中药新药。完善以临床价值为 的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强化信息引导,促进企业合理布发管线。
专栏 1 医药创新产品产业化工程 |
1.化学药 。重点发展针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炎、呼吸系统疾病 、耐药微生物感染等重大临 床需求 , 以及罕见病治疗需求 ,具有新靶点 、新机制的化学新药 。发展 基于反义寡核苷酸 、小干扰 RNA 、蛋白降解技术 (PROTAC) 等新型技 术平台的药物 。根据疾病细分进展和精准医疗需求 ,发展针对特定疾病 亚群的精准治疗药物 。发展有明确临床价值的改良型新药。 2. 中药 。以临床价值为导向 , 以病证结合 、专病专药或证候类中药 等多种方式开展中药新药研制 ,重点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 剂研制 , 以及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中药新药转化;深入开展中药有效物 质和药理毒理基础研究;开展中成药二次开发 ,发展中药大品种。 3.生物药 。在抗体药物领域 ,重点发展针对肿瘤 、免疫类疾病 、病 毒感染、高血脂等疾病的新型抗体药物 ,新一代免疫检测点调节药物 , 多功能抗体 、G 蛋白偶联受体 (GPCR) 抗体 、抗体偶联药物 (ADC), 发展抗体与其它药物的联用疗法 。在疫苗领域 ,重点发展新型新冠病毒疫苗、疱疹疫苗 、多价人乳头瘤病毒 (HPV) 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等产品 。在重组蛋白质药物领域 ,重点发展新靶点创新药物 , 以及采用长效 技术、新给药途径的已上市药物的升级换代产品 。在其它领域 ,重点发 展针对新靶点 、新适应症的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 (CAR-T)、嵌合抗原 受体 NK 细胞 (CAR-NK) 等免疫细胞治疗 、干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产 品和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等。 4.医疗器械 。重点发展新型医学影像、体外诊断 、疾病康复 、肿瘤 放疗、应急救治、生命支持、可穿戴监测、中医诊疗等领域的医疗器械, 疾病筛查、精准用药所需的各类分子诊断产品 ,支架瓣膜 、心室辅助装 置、颅骨材料、神经刺激器、人工关节和脊柱、运动医学软组织固定系 统、人工晶体等高端植入介入产品;重组胶原蛋白类、可降解材料、组 织器官诱导再生和修复材料、新型口腔材料等生物医用材料 。加快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医疗装备领域应用。 |
关键部件生产技术。提高产业化技术水平。支持企业整合科技资源,围绕 、医疗器械生产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新型材料开展 ,开发和转化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构筑产业技术新优势 点提升新型生物药生产技术、原料药创新工艺、高端制 产技术、中药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医疗器械工程化技
专栏 2 医药产业化技术攻关工程 |
1.化学药技术 。重点开发可实现更高效率 、更优质量 、绿色安全的 原料药创新工艺;具有高选择性、长效缓控释等特点的复杂制剂技术 , 包括微球等注射剂 ,缓控释 、多颗粒系统等口服制剂 ,经皮、植入 、吸入、口溶膜给药系统 ,药械组合产品等。 2. 中药技术 。重点发展濒危药材人工繁育技术 ,优质中药材种子种 苗技术 , 中药材无公害种植、养殖技术 , 中药生产质量控制技术 ,符合 中药特点、基于病证特点的制剂形式和给药技术 。构建以高质量中药材 为目标的栽培技术体系。 3.生物药技术 。重点开发超大规模 ( ≥1万升/罐) 细胞培养技术 , 双功能抗体、抗体偶联药物、多肽偶联药物 、新型重组蛋白疫苗、核酸 疫苗、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药物等新型生物药的产业化制备技术 ,生物 药新给药方式和新型递送技术 ,疫苗新佐剂。 4.医疗器械技术 。重点发展可提高产品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工程化技术 ,医疗设备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辅助决策/诊断分析软件,远程诊疗技术 ,高价值的关键部件和专用材料等。 |
加快新产品产业化进程。持续完善审评审批*策,发展 与技术创新相适应的审评能力,健全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新 药评估机制,充实审评力量,建立研审联动工作机制,促进 临床价值确定的创新产品加快上市。更好发挥新型工业化示 范基地承载作用,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示范项目,促进各类 资源要素向创新产品产业化聚集。
(二) 推动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与应用
促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稳步提升医保筹资水平,持续 推进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准入谈判,健全新药价格形成机 制。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依法依规推动健康数据获取与 利用,鼓励将医疗新技术、新药品、新器械纳入保障范围, 促进创新产品的市场化应用。 完善新审批上市药品采购*策,促进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合理使用。发展若干创新药、 新型医疗器械重磅产品,提高对行业增长的贡献率。
(三) 健全医药创新支撑体系
加强产学研医技术协作。支持医药创新领军企业加强与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等机构的合 作,共同打造生物医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形成跨领域、大协作、高强度的创新基地,在重点细分领域布局建设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 设省级医药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提高专业化的研发服务能力。在新药研发领域,支持发 展可提供药物发现、药学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 检验检测等服务的高水平第三方机构。围绕医疗器械研发链 条,支持建立可从事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工装开发、合同 定制、质量检测的专业化服务机构,提高医疗器械分工协作 水平。支持建设管理规范、运营高效、创新转化能力强的高 水平临床研究中心,发展研究型病房,提高临床研究设计能 力和研究服务能力。
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 系和激励机制,激活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创新资源,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健全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 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加大知识产权保 护力度,依法裁判赔偿数额,对严重故意侵权行为实施惩罚 性赔偿,提高侵权违法成本。
四、提升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坚持稳定可控、安全高效,做好医药产业链供应链战略 设计和精准施策,发挥好*引导和企业市场主体作用,推 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一) 补齐产业链短板
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强化资源要素支撑,推动产业链上 下游企业和科研单位加强协作,开展关键技术产品攻关,补 齐产业链关键短板。深入开展重点产品和工艺 “一条龙”应 用示范,完善*采购、首台 (套)、首批次等*策,为关 键技术产品扩大应用创造良好环境。
(二) 提升产业链优势
立足我国医药工业产品门类齐全、规模体量突出、产业 配套完整等良好产业基础,鼓励企业进一步开发应用先进制 造技术和装备,提升关键核心竞争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不断强化体系化制造优势。巩固原料药制造优势,加快发展 一批市场潜力大、技术门槛高的特色原料药新品种以及核 酸、多肽等新产品类型,大力发展专利药原料药合同生产业 务,促进原料药产业向更高价值链延伸。依托原料药基础, 打造 “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鼓励抗体药物、新型疫 苗等生物药产业化技术开发,发展产业竞争新优势。
(三) 分领域培育优质市场主体
实施医药领航企业培育工程,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 优化配置,结合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策的实施,支持大型企业实施创新转型,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能力,形成一批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布局发展的大型制药公 司。培育产业发展新兴力量,支持专注细分领域、专业化水 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发展。充分发 挥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强、大型企业产业化体系健全的优势, 推动两类企业在产品、技术、市场、资本等层面加强合作, 促进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四) 优化产业链区域布局
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 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医药产业在 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打造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重点支持 10 个左右医药创新基础好、科技资源集中的城市, 对接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创新型企业集聚,发展成为产业新 动能的主要引擎。发挥创新高地的技术溢出效应,带动周边 区域协同发展,形成区域资源互补、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高水 平医药产业集聚区。鼓励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发挥自身优势, 在严格环保、安全准入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承接东部地区产 业转移。支持脱贫地区发展中药饮片加工等产业,持续推进 乡村振兴。重点支持 7 个左右民族地区开发利用传统民族医 药资源,大力发展民族药产业。
五、增强供应保障能力
巩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充分总结应 急医疗物资供应保障经验,完善供应保障体系,将应急保障与常态保障相结合,强化重点产品保障能力,提高保障质量 和水平,满足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
(一) 筑牢应急保障基础
加强医药储备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制度, 健全*与地方分级负责、统一调配、运转高效的国家医药 储备体系。统筹整合储备资源,科学调整储备品类、规模和 结构,健全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专项储备。结合各类医疗物资 不同特点,增加产能储备、技术储备等多种储备形式,加快 国家医药储备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高医药储备管理水平和 应急保障能力。引导重点企业、医疗机构等保持一定规模应 急储备。
强化应急产品技术布局。根据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等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需要,开展前瞻技术布局,建设疫苗、药 品、诊断试剂、防护物资、医疗器械应急研发和产业化技术 平台,筛选和开发候选产品,形成良好技术储备。完善应急 审评审批、检验检测、监督检查机制,提升应急状态下对新 型药品、 医疗器械的快速评价和检验技术能力。
提升应急生产动员能力。完善应急生产动员法规体系, 明确应急状态下标准衔接、生产组织、供应调度等工作机制。 加强重点医疗物资保障调度平台建设,制定重点监测产品清 单并实施动态管理,对产能、库存和供应链等情况开展监测。 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布局,支持建立必要产能备份,提高 应急转产能力。
(二) 提高常态保障水平
增强易短缺药供应保障能力。 以基本药物、儿童药品、 急抢救药品等为重点,完善易短缺药采购支付*策,对符合 条件的品种及时纳入挂网采购,调动企业生产积极性。动态 调整国家短缺药品清单和临床必需易短缺药品重点监测清 单,加强易短缺药生产及供应链监测预警,建立易短缺药品 供需对接平台。支持发展药品供应保障联合体,扩大小品种 药 (短缺药) 集中生产基地品种覆盖,深化供应链协作,推 动重点品种原料药与制剂一体化发展。
加强临床急需品种开发引进。 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持续 更新《鼓励仿制药品目录》并完善相关配套*策,促进临床 急需、专利到期药物的仿制开发。健全儿童用药临床评价体 系,发挥儿童药研发和产业化联盟作用,加快开发符合儿童 生理特征的新品种、适宜剂型和规格,支持企业利用符合 GMP 要求的生产条件承接儿科院内制剂生产。动态调整《罕 见病目录》,从审评审批、专利期延长等方面研究制定罕见 病药物开发激励*策,落实税费优惠*策,鼓励企业加快相 关品种开发。促进临床急需的境外上市新药在国内注册,更 好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三) 完善疫苗供应体系
提高疫苗应急研发生产能力。针对潜在传染病风险,加 快建立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技术平台,满足应急研发和生产 需求。鼓励企业和科研院所、疾控机构联合建设疫苗应急研发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中 试生产等各环节保障能力。鼓励疫苗生产企业和关键原辅 料、耗材、设备企业加强协作,针对应急状态下可能出现的 峰值需求,提高供应链应急适配能力。
加强疫苗供应保障。完善疫苗生产使用监测机制,实现 生产供应异常情况提前预警。推动传统疫苗升级换代,提高 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顺应性。强化疫苗供需协调机制,加强 重点疫苗品种供需对接。针对国内供应不足、群众需求迫切 的新型疫苗,推动企业加快相关产品开发,实现产品尽快上市供应。
专栏 3 疫苗和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程 |
1.新型疫苗研发和产业化能力建设 。紧跟疫苗技术发展趋势,基于应 对新发 、突发传染病需求 ,支持建设新型病毒载体疫苗 、脱氧核糖核酸 (DNA) 疫苗、信使核糖核酸 (mRNA) 疫苗、疫苗新佐剂和新型递送系 统等技术平台 ,推动相关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化。 2.疫苗供需对接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完善疫苗供需对接 功能 ,为做好疫苗生产供应提供信息化技术保障。 3.提高疫苗供应链保障水平 。支持疫苗企业和重要原辅料、耗材、生 产设备、包装材料企业协作 ,提高各类产品质量技术水平。 4.短缺药品监测预警和供需对接平台建设 。汇集全国易短缺药品生 产、库存和使用信息 ,强化药品停产报告和供应链异常预警 ,推动生产、 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信息共享 ,畅通供需对接渠道。 |
六、推动医药制造能力系统升级
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智能制造、 绿色制造和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药品、医疗器械全生命周期 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品质,推动医药工业高端化、智能化和 绿色化发展,促进互联网、大数据、 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 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体系融合,提高全行业质量效益和核心 竞争力。
(一) 持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提升重点领域产品质量。持续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 稳步推进口服固体制剂和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提高过评品种 的覆盖面。督促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保障过评品种质量持续 稳定符合要求。 以提升中药稳定性和可控性为核心目标,提 高中药制造过程控制水平,加强生产流通全过程监管,系统 推进中药质量提升。健全药用辅料、包装材料的标准体系和 质量规范,促进产品有效满足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制剂国际 化等要求。加快医疗器械质量升级,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 靠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在细分领域发展一批品牌产品。
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推动企业 加强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的质量体系建设,落实产品全生 命周期质量主体责任。加强企业自我管理,严格执行研发、 生产、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完善质量度量和风险评估体系, 加快建立产品上市后研究、产品追溯、不良反应 (事件) 监 测报告等制度,确保全过程质量可控。
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根据《药品管理法》《疫苗管理法》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加快配套规章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持续实施药品、医疗器械 标准提高行动计划,提升国家药品标准、医疗器械标准整体 水平,推进标准的国际协调。加快制定人工智能医疗器械、 新型生物材料、新型分子诊断试剂等医疗器械标准。加强对 疫苗等高风险品种、新上市产品、国家集采中选产品的检查核查,推进数字化智慧监管,进一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专栏 4 产品质量升级工程 |
1.仿制药质量提升工程。持续实施激励*策,调动企业开展仿制药 一致性评价的积极性 ,逐步消除同品种质量差异; 支持企业对基本药 物 、小品种药等开展一致性评价;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率先开展口服固 体制剂、注射剂之外的其它剂型产品的一致性评价。 2. 中药质量提升工程 。引导建设中药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 强化中药材产品追溯体系建设 ,逐步解决中药材质量参差不齐问题 , 从源头提升中药质量水平 。加强新的制剂技术 、质量评价技术以及质 量控制方法在中药新药研发和生产中的应用 ,进一步提高中成药产品 质量 。推动企业持续开展产品上市后研究 ,提升质量控制水平 ,加强 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系统提升中药质量。 3.药物、医疗器械警戒体系建设。推动企业落实药物、医疗器械警 戒主体责任 ,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基础上 ,积极探索开展主 动监测工作 ,建立方便报告 、易用兼容的国家药物 、医疗器械警戒信 息系统 ,加强数据共享与反馈、风险预警与识别。 4.培育质量标杆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评中国质量奖、质量标杆等 质量荣誉 ,支持行业协会开展医药企业管理奖评选 ,发挥质量优秀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促进行业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 |
(二) 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医药研发。探索人工智能、云计 算、大数据等技术在研发领域的应用,通过对生物学数据挖 掘分析、模拟计算,提升新靶点和新药物的发现效率。在实 验动物模型构建、药物设计、药理药效研究、临床试验、数 据分析等环节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 成本。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开发应用和整合共享,探索建 立统一的临床大数据平台,为创新药研发及临床研究提供有 力支撑。
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制定发布《制药工 业智能制造白皮书》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引导企 业在工厂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
应用数字化技术,提高精益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鼓励有条 件的企业建设智能工厂,开展“5G+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 引领全行业数字化转型。 实施 “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行 动计划,加强信息技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增强安全 生产的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提升本质安全 水平。
积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适应智慧医疗、互联网医院快 速发展趋势,探索医疗机构处方与药品零售信息互联互通, 推动构建覆盖疾病诊疗、药品配送、医疗机构收费、医保结 算等环节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形成 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保险公司、信息技术服务商 等共同参与的 “互联网+医药”新生态。
(三) 促进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建立健全医药行业绿色工厂、绿色 园区、绿色供应链等标准评价体系,培育发展一批优秀企业、 优秀园区。在具备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建设一批高 标准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节能准入 标准,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评价认证, 推动企业实施生产过程绿色低碳化改造,淘汰一批挥发性有 机物 ( VOCs ) 排放高、环境污染严重、安全风险高的工艺 技术和生产设施。
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在药品研发阶段加强环境风险评
估,开发低环境风险产品。开展绿色技术创新,采用新型技 术和装备改造提升传统生产过程,开发和应用连续合成、生 物转化等绿色化学技术,加强生产过程自动化、密闭化改造。 推动企业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制定整体污染控制策略,强化 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等综合措施,确保实现 “三 废”稳定达标排放。
实施医药工业碳减排行动。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 略部署,制定实施医药工业重点领域碳减排行动计划,明确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提高全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效 率。支持企业开发应用节能技术和装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减少二氧化碳以及其它温室气体排放。鼓励医药园区实施集 中供热或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加快淘汰企业自备燃煤锅 炉。
专栏 5 医药工业绿色低碳工程 |
1.实施绿色生产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围绕原料药生产中应用面广的绿 色生产技术,如微反应连续合成、生物转化、手性合成、贵金属催化剂替 代、电化学反应、合成生物技术、低 VOCs 排放工艺设备等,组织实施一 批应用示范项目。 2.开展三废治理共性技术攻关 。围绕药品生产“三废”治理共性技术 和标准开展攻关,开发废气、废液、废渣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及评价技 术,重点攻关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高盐废水、发酵菌渣、中药生产废 弃物、VOCs 、恶臭气体等处理方法 ,实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和减轻环 境影响。 3.实施碳减排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医药工业重点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强 度控制目标 ,鼓励企业开展碳足迹分析和碳排放量核算 ,支持大型企业、 高能耗类企业发布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年度目标,提出明确的减量计划 和措施,在生产过程中耗能大的环节开展节能改造,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4.提升全行业“环境、职业健康和安全 ( EHS)”管理水平。修订《制 药工业EHS 指南》,指导企业建立有效的EHS 管理体系 ,消除环境 、职 业健康和安全隐患 ,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污染、职业病和安全事故风险; 鼓励企业开展供应商EHS 审计 ,打造绿色供应链。 5.建设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 。在地域空间独立、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 区域,依托现有医药、化工产业园区,开展原料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实 现公共系统共享、资源综合利用、污染集中治理和产业集聚发展,为原料 药产业转移和集聚发展提供空间 ,提高原料药绿色生产水平。 |
(四) 提升安全风险管控能力
围绕防范生产安全风险,提升本质安全、人员技能素质、 安全信息化水平。加强对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的安全监管, 凡涉及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的企业,全部 纳入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重点管控范围;对其 他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强化安全风险辨识和评估,提高 安全生产水平。强化药物研发、生产等环节的生物安全防控 能力建设,推动重点领域企业建立生物安全管理体系,针对 关键环节开展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开发应用先进技术装备, 分不同等级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七、创造国际竞争新优势
坚持开放发展、合作共赢,积极应对全球医药创新链、 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新形势,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加快培 育竞争新优势,更高水平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和产业体系。
(一) 吸引全球医药创新要素向国内集聚
立足国内医药大市场,吸引全球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率 先在我国注册,整体缩短创新产品国内外上市时间差。支持 国内临床研究机构积极参与和组织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提 升临床研究国际化水平。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和 创新药生产基地。引导国内企业通过合作开发、技术许可等 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高创新效率,缩小与国际先进水 平的差距。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策优势,为国外已上市国 内未上市的临床急需特许药械提供便利。
(二) 推动国内医药企业更高水平进入国际市场
支持企业开展创新药国内外同步注册,开展面向发达国 家市场的全球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广阔的空间实现创新药 价值。把握生物类似药国际市场机遇,鼓励疫苗生产企业开 展国际认证,按照国际疫苗采购要求生产、出 口疫苗。增加 在发达国家仿制药注册数量,提高首仿药、复杂制剂等高附 加值产品比重。加快产业链全球布局,鼓励企业提高国际市 场运营能力,加强与共建 “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合作,积极 开拓新兴医药市场。
(三) 夯实国际医药合作基础
加强国际药*合作,深入参与国际监管协调机制,在国 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组织 (ICH) 相关指南的制定过程 中发挥重要作用,积极推动加入国际药品检查合作计划 ( PIC/S ),促进国内外法规接轨、标准互认和质量互信。通 过推动与重点区域的药品监管合作与互认,为医药产品更便 捷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加强与国际草药监管合作组织 (IRCH) 的交流合作,发挥中药标准全球引领作用。推动国 内外行业组织在贸易促进、信息交流、行业自律、应对摩擦 等方面加强交流合作,搭建医药国际合作公共服务平台。
八、保障措施
(一) 加强*策协同和规划实施
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商务部、卫 生健康委、应急管理部、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及其它相关部门,围绕规划实施建立协调机制,形成*策合力,促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和医药工业高质量发 展。地方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医药工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 区域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制定实施计划和地方配套* 策。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配合*部门开展规划执 行情况监测评估,反映行业诉求,加强行业自律。
(二) 提升财*金融支持水平
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抗癌药品、罕见病药品增值税 简易征收等扶持*策。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供 应链金融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信用类债券, 引导早期投资支持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拓宽医药企业融资渠 道。鼓励社会资本发展专业化的医药创业投资基金和股权投 资基金,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三)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纠正医药购销领域不正之风,规范医商合作交往途径, 严格医药代表备案管理和行为规范,打击相关领域违法行 为。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坚决查处医药领域商业贿赂等 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强短缺药品、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执法, 制定实施原料药领域反垄断指南,依法查处垄断协议、滥用 市场支配地位等违法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取消 不合理的药品市场准入要求,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四) 加强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健全人才培养机制,重点 培养行业紧缺的药物发现、临床试验设计、生物药制造等方面专业人才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通过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委托培养、共建实训基地、贯通技术工人成长通道等措施, 扩大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医药领域 “大国工 匠”。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和服务保障力度,鼓励地方和企业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